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叫好又叫座  拼音:jiào hǎo yòu jiào zuò
观众对于电影或戏剧表演相当赞赏,而且场场满座。如:「这部电影真是叫好又叫座,不但广受好评,票房更是居高不下。」
《国语辞典》:喜剧人物(喜剧人物)  拼音:xǐ jù rén wù
喜剧中能引起观众发笑或因此获得启发的戏剧人物。其特徵包括时代的烙印、社会的共同性和现实的可信度。
《国语辞典》:有味电影(有味电影)  拼音:yǒu wèi diàn yǐng
观众在看到影片中物体的同时,又可闻到其味的电影。如影片画面是一只熟烧鸡,观众则可以闻到烧鸡的香味。
《漢語大詞典》:坐无虚席(坐無虚席)
座位没有空着的。多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参加的人很多。 航鹰 《开市大吉》:“从早到晚,长椅上都是坐无虚席。”
《國語辭典》:座无虚席(座無虛席)  拼音:zuò wú xū xí
形容来访或出席的人甚多。如:「每次王教授的演讲会总是座无虚席。」也作「座无空席」。
《国语辞典》:打钱儿的(打钱儿的)  拼音:dǎ qián ér de
走江湖卖艺者表演时,负责向观众收钱的人。《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华忠也打串儿上掳下几十钱来,给那个打钱儿的。」
《国语辞典》:耍狗熊  拼音:shuǎ gǒu xióng
1.使熊表演杂耍,以娱乐观众。
2.比喻玩弄人。
《國語辭典》:斗闷子(鬥悶子)  拼音:dòu mèn zi
暗斗。如:「他们斗闷子已有好些时候了。」
《漢語大詞典》:返场
指演员演完下场后,应观众要求,再次上场表演。
《漢語大詞典》:观众席
公用建筑(如剧院)中指定供观众用的部分;旁听席。指旁观者和旁听者集合的地方
建筑中划作观众坐位的部分
《國語辭典》:背躬  拼音:bèi gōng
戏曲中的旁白。如:「打背躬」。也作「背工」、「背弓」。
《漢語大詞典》:打采
亦作“ 打彩 ”。
(1).旧称戏曲演至精采处观众向女演员投掷钱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这几声簫,吹的我消魂,小生忍不住要打采了。” 李家瑞 《北平风俗类徵·游乐》引 魏元旷 《都门琐记·〈望江南〉词》:“都门好,杂耍亦销愁。海鹤先编金叶子,香狸乱舞玉搔头。打采赌风流。” 王冠亚 《严凤英传》三:“即使这样,班子仍然很穷,这就要靠‘打彩’挣一点外快。‘打彩’就是戏唱到一半,在有悬念的地方突然停下来,插上几个演员,唱着‘彩腔’,舞着手绢,扭着舞步,向观众讨彩(即讨彩钱,类似化装行乞)。”
(2).旧亦用以指狎客给妓女的缠头。
《國語辭典》:打诨插科(打諢插科)  拼音:dǎ hùn chā kē
戏剧表演时,以滑稽的动作或逗笑的言语引人发笑。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小丑丁秀容打诨插科,令人绝倒。」也作「插科打诨」。
《國語辭典》:科诨(科諢)  拼音:kē hùn
科,动作;诨,语言。「科诨」指戏曲里各种使观众发笑的表演。亦泛指滑稽的举动或言谈。《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有等奸胎,惯弄乔才,巧妆成科诨难猜。」《红楼梦》第二二回:「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
《國語辭典》:拉场子(拉場子)  拼音:lā cháng zi
1.艺人在庙会或市集据地表演前,先以敲锣等方式吆喝观众来欣赏。如:「各表演团体都在卖命的拉场子。」也作「撂地」。
2.戏剧中的配角,为了延宕时间,让正角稍微休息或换装,而上台做种种表演。如:「该配角拉场子,让主角休息了。」也作「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