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2,分3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无端
云端
笔端
端居
端的
毫端
异端
一端
端平
万端
端坐
朝端
百端
端倪
端拱
《國語辭典》:无端(無端)  拼音:wú duān
1.没有起点和终点。《淮南子。主术》:「智欲员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
2.没来由。唐。李商隐 为有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杀。」
3.无故肆虐。宋。杨万里〈负丞零陵更尽而代者〉诗:「吾母病肺生怯寒,晚风鸣屋正无端。」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一折:「我堪那无端的豪户,瞒心昧己使心毒。」
4.莫须有的罪名。《抱朴子。外篇。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因机会以生无端。」
5.无心意。宋。欧阳修 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词:「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6.无赖。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你个无端的贼吏奸猾,将老夫一谜里欺压。」
7.无奈。宋。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词:「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國語辭典》:云端(雲端)  拼音:yún duān
1.云中、云内、云际。如:「高入云端」。唐。李白〈长相思〉诗:「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西游记》第二七回:「他在那云端里,咬牙切齿。」
2.一种应用网际网路的运作方式,透过这种方式,可共享软硬体资源和资讯。
分類:云端云中
《國語辭典》:笔端(筆端)  拼音:bǐ duān
笔头。指文章、文字或绘画。《旧唐书。卷一七八。郑畋传》:「逞谲诡于笔端,笼爱憎于形内。」《朱子语类。卷二○。论语。学而篇上》:「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便是。」
《國語辭典》:端居  拼音:duān jū
平居、安居。唐。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國語辭典》:端的  拼音:duān dì
1.果然、真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父南子北各分离,端的是苦!苦!」《荡寇志》第一回:「那女子却伶俐,又自己习得一手好弓箭,端的百发百中。」
2.究竟、详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在京,并没见有此事,想是官人戏谑之言。夫人到京便知端的,休得忧虑。」《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到这月色灯光之上,问你个端的。说著,自己先走进了厨房。」也作「端底」。
《國語辭典》:毫端  拼音:háo duān
1.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微小的部分。《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论曰》:「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江山自雄丽〉词:「漱冰濯雪,眇万里一毫端。」
2.笔端、笔下。宋。韩琦〈观胡九龄员外画牛〉诗:「采摭诸家百馀状,毫端古意多含蓄。」
《國語辭典》:异端(異端)  拼音:yì duān
1.由本位角度指称其他不同的学说、流派。《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唐。玄宗〈孝经注序〉:「嗟夫!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2.和传统道德思想,尤指和儒家思想相违背的邪说。《红楼梦》第五八回:「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的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國語辭典》:一端  拼音:yī duān
1.长形物体的一顶点。《淮南子。说林》:「钧之缟也,一端以为冠,一端以为絑。」
2.事情的一点或一方面。汉。王充《论衡。实知》:「夫术数直见一端,不能尽其实。」
3.半匹布。《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句下晋。杜预。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二两二匹。」《文选。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漢語大詞典》:端平
(1).公正允当。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决狱讼,必端平。” 郑玄 注:“端,犹正也。” 孙希旦 集解:“端,谓明於曲直之辨而无所枉;平,谓得乎轻重之宜而无所颇。”南齐书·张岱传:“我为政端平,待物以礼,悔吝之事,无由而及。”
(2).整理统一。 秦 李斯 《琅琊台刻石》:“端平法度,万国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國語辭典》:万端(萬端)  拼音:wàn duān
1.极多。《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
2.各种方法。《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國語辭典》:端坐  拼音:duān zuò
端正身体而坐。《三国演义》第一一回:「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红楼梦》第五七回:「贾母便端坐在宝玉身旁。王太医进来见许多的人,忙上去请了贾母的安,拿了宝玉的手诊了一回。」
《漢語大詞典》:朝端
(1).位居首席的朝臣。指尚书省的长官。《宋书·王弘传》:“臣 弘 忝承人乏,位副朝端,若復谨守常科,则终莫之纠正。”文选·王俭〈褚渊碑文〉:“蹔遂冲旨,改授朝端。” 李周翰 注:“改授司徒,以为朝臣之首也。” 唐 王维 《送丘为往唐州》诗:“朝端肯相送,天子綉衣臣。”
(2).朝廷。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敷奏朝端,百揆惟穆。” 宋 王禹偁 《送田舍人出牧淮阳》诗:“药树吟多且握兰,蔼然公议满朝端。”明史·吴时来传:“ 时来 初以直窜,声振朝端。”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门生故吏,分布朝端。”
《國語辭典》:百端  拼音:bǎi duān
1.多种、多样。《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太史公曰》:「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
2.各种事务、方法。《宋书。卷四二。刘穆之传》:「宾客辐辏,求诉百端,内外咨禀,盈阶满室。」《红楼梦》第六回:「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端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3.多种感受。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思之不可见,百端在中肠。」
4.布百匹。如:「锦百端」。
《國語辭典》:端倪  拼音:duān ní
1.事情的头绪。《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2.推寻事物的本末终始。唐。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國語辭典》:端拱  拼音:duān gǒng
端坐拱手。比喻古圣王无为而天下治。《魏书。卷七七。辛雄传》:「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隋。杨广〈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