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1,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支使
腰支
支床
一支
支费
支郎
支枕
金支
支散
支体
宗支
支移
支机石
支分
郅支
《國語辭典》:支使  拼音:zhī shi
差遣使唤。《红楼梦》第二一回:「横竖有人伏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旧还伏侍老太太去。」《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再看了看左右无人,只得两个小丫头子,他把那两个小丫头子也支使开。」
《漢語大詞典》:腰支
见“ 腰肢 ”。
《國語辭典》:腰肢  拼音:yāo zhī
躯干的腰部,常指妇女而言。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五:「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漢語大詞典》:支床(支牀)
(1).支撑在床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戎 、 和嶠 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 鸡骨支牀, 和 哭泣备礼。”
(2).语出《史记·龟策列传》。后用作典故。 唐 王维 《春日上方即事》诗:“鳩形将刻杖,龟壳用支牀。”此喻养生延年。 清 顾炎武 《过朝邑王处士建常》诗:“黄鵠山川意,相随万里翔。谁能三十载,龟壳但支牀?”此喻守志不移。参见“ 支牀有龟 ”。
《漢語大詞典》:支床有龟(支牀有龜)
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牀足,行二十餘岁,老人死,移牀,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后用为典故,比喻身处困境,内心寂寞。 北周 庾信 《小园赋》:“坐帐无鹤,支牀有龟。” 倪璠 注:“喻己久住 长安 ,若龟支牀矣。”
《漢語大詞典》:一支
(1).犹一条。常指河流或山脉的支派。 唐 李端 《送郑宥入蜀迎觐》诗:“ 剑门 千转尽, 巴水 一支长。”朱子语类卷二:“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 关中 一支生下 函谷 ,以至 嵩山 ,东尽 泰山 ,此是一支;又自 皤冢 汉水 之北,生下一支,至 扬州 而尽; 江 南诸山,则又自 岷山 分一支以尽乎两 浙 、 闽 、 广 。”
(2).各种学派、流派或宗族的支派,亦名一支。
(3).一肢。支,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
《漢語大詞典》:支费(支費)
(1).支用、花费。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宽剩役钱,本非经赋常用,亦非国用所待而后足者,今付有司,逐旋支费,终不能卓然立一大事。”
(2).日常费用。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今日天与之幸,得遇二位官人到此,免不得求告抄化几文,添助支费则个。”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十章:“ 斯密 以为一家之积贮,常可分为二物:一曰支费,二曰母财。支费者,即用即享,所区之以给旦夕者也。”
《國語辭典》:支郎  拼音:zhī láng
三国高僧支谦,细长瘦黑,眼白多而睛黄,博览梵籍,时谚云:「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见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五。后以支郎泛称和尚。唐。韦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酒薄恨浓消不得,郤将惆怅问支郎。」
《漢語大詞典》:支公
(1).即 晋 高僧 支遁 。字 道林 ,时人也称为“林公”。 河内 林虑 人,一说 陈留 人。精研庄子《维摩经》,擅清谈。当时名流 谢安 、 王羲之 等均与为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 常养数匹马。” 余嘉锡 笺疏:“建康实録八引《许玄度集》曰:‘ 遁 字 道林 ,常隐 剡东山 ,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放,人或讥之, 遁 曰:“贫道爱其神骏。”’” 明 高启 《南峰寺》诗:“悬灯照静室,一礼 支公 影。”
(2).泛称高僧。 唐 李白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卓絶道门秀,谈玄乃 支公 。” 宋 苏轼 《书辨才白雪堂壁》诗:“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 支公 久不归。”
《分类字锦》:支枕
分类:
《漢語大詞典》:金支
(1).一种黄金饰品。常施于乐器之上。《汉书·礼乐志》:“金支秀华,庶旄翠旌。”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乐上众饰,有流遡羽葆,以黄金为支,其首敷散,若草木之秀华也。” 唐 杜甫 《渼陂行》:“ 湘 妃 汉 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明 何景明 《七述》:“羽裳翩翻垂白蜺,金支玉节纷葳蕤。”
(2).指代乐器。 南朝 宋 谢庄 《上封禅仪注疏》:“金支宿县,鏞石润响。” 明 杜岕 《鸡鸣寺禅堂看白海棠》诗:“分明霜落金支冷,万首宫词蟋蟀声。”
《漢語大詞典》:支散
发放,散发。 宋 苏辙 《乞赈救淮南饥民状》:“窃见顷立义仓,至今已将十年,所聚粮斛,数目甚多。每遇灾伤,未尝支散一粒,民情深所不悦。”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只怕你飞花儿支散养家钱,旋风儿推转团圆磨。”《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操 军相距月餘,粮食将尽,致书於 孙策 ,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
分類:发放散发
《漢語大詞典》:支体(支體)
指整个身体。亦仅指四肢。吕氏春秋·孝行:“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史记·孝文本纪:“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 唐 元稹 《思归乐》诗:“君看 赵工部 ,八十支体轻。”
《漢語大詞典》:宗支
同宗族的支派。后汉书·桓帝纪赞:“ 桓 自宗支,越躋天禄。”新唐书·吴兢传:“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四折:“都是那老天不絶俺宗支,这一家儿恰似,恰似旱苗甘雨得来时。”
《漢語大詞典》:支移
宋 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馀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 宋哲宗 时, 陕西 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 宋 欧阳修 《原弊》:“今不先制乎国用,而一切临民而取之,故有支移之赋,有和糴之粟,有入中之粟,有和买之绢……用心益劳而益不足者,何也?制不先定而取之无量也。”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制》:“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宋史·食货志上二:“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穀,曰帛,曰金、铁,曰物产是也……其输有常处。而以有餘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
《漢語大詞典》:支机石(支機石)
传说为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太平御览卷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集林》:“昔有一人寻 河 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 严君平 ,云:‘此支机石也。’”一说,其人为 汉 代 张骞 ,谓 骞 奉命寻找 河 源,乘槎经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见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织女取支机石与 骞 。见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引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唐 宋之问 《明河篇》:“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 成都 卖卜人。” 明 何景明 《七夕》诗:“乘槎莫问支机石,河汉年年此夜阴。” 清 赵翼 《夜坐》诗:“浪説支机石,谁乘犯斗槎?”亦省作“ 支机 ”、“ 支石 ”。 唐 任希古 《和长孙秘监七夕》:“空接 灵臺 下,方恧辨支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量移》:“知甚日菱花重照,知甚支石还投。” 明 张煌言 《冰槎集引》:“昔之乘槎者,或为客星而犯斗牛,或入女宿而得支机。”
《國語辭典》:支分  拼音:zhī fēn
1.分割。《战国策。秦策三》:「秦乌能齐县衡韩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郑?」唐。白居易〈花前感怀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诗:「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苦夜长。」
2.古代割裂肢体的一种酷刑。
3.处置、应付。《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尼姑支分完了,来陪夫人小姐前后行走,观看了一回,才回到轩中吃斋。」
4.支付、付钱。《西湖二集》卷一一:「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强聒,以求支分。」
5.分派差遣。明。汤显祖《南柯记》第二一出:「支分各色人,远远去迎接。」
《國語辭典》:郅支  拼音:zhì zhī
匈奴单于的名号,即郅支骨都侯单于,名叫呼屠吾斯。《汉书。卷七○。陈汤传》:「宣帝时匈奴乖乱,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俱遣子入侍。」明。陆世廉《西台记》第四出:「山前有客祠彭越,塞上无人斩郅支。」
分類:匈奴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