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口病
谓好用挑剔、指摘的言辞。 清 冯班 钝吟杂录·家戒下:“ 欧公 性不好善,要求古人过失,説话带口病。此是大过。”
《漢語大詞典》:指驳(指駁,指駮)
亦作“ 指駮 ”。指摘驳斥。 清 薛福成 《书两江总督何桂清之狱》:“ 祁公 之疏,尤令人不敢指駮。” 沙汀 《淘金记》二二:“不是吹牛,我做的事都会受高明人指驳,那就假了!”
分類:指摘驳斥
《漢語大詞典》:谮短(譖短)
诋毁指摘。新唐书·皇后传上·玄宗王皇后:“﹝ 后 ﹞久无子,而 武妃 稍有宠,后不平,显詆之。然抚下素有恩,终无肯譖短者。”
分類:诋毁指摘
《國語辭典》:团剥(團剝)  拼音:tuán bō
批评、指责。《董西厢》卷一:「每日价疏散不曾著家。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也作「包弹」。
分類:批评指摘
《漢語大詞典》:瑕訾
因其有细小缺点而加以指摘、诋毁。 陶成章 《〈浙案纪略〉原序》:“爰将列传特行取出,再付印局刊行,虽不能全践广告之约,亦未敢蹈食言之咎。想海内外愿閲此案之君子,不致遽瑕訾我也。”
《国语辞典》:抵瑕蹈隙  拼音:dǐ xiá dào xì
针对他人弱点、短处加以指摘攻击。如:「别对他人抵瑕蹈隙、攻讦隐私。」
《國語辭典》:坏话(壞話)  拼音:huài huà
毁谤或攻讦他人的言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因在制台跟前,狠狠的说了他些坏话。」
《漢語大詞典》:集矢之的
比喻众人所指摘的对象。 李大钊 《国情》:“自《临时约法》为集矢之的,而世之谈国情者众。”《“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章宗祥之返国》:“今日为国民集矢之的,喧传其为卖国贼者,不外 曹 也, 章 也、 陆 也。”参见“ 集矢 ”。
《國語辭典》:集矢  拼音:jí shǐ
被许多箭射到。语出《左传。襄公二年》:「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其目。」比喻受到众人共同的指谪、斥骂。
《漢語大詞典》:讥摘(譏摘)
讥议指摘。 宋 曾巩 《寄王介卿》:“雅爱 张 与余,挽之置茵蓆。羣儿困不酬,吽嚬聚讥摘。”一本作“ 讥謫 ”。
分類:讥议指摘
《漢語大詞典》:讥短(譏短)
非议指摘。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肃 集《圣证论》以讥短 玄 , 叔然 駮而释之。”
分類:非议指摘
《漢語大詞典》:诋切(詆切)
谓严刻地指摘。新唐书·李宗闵传:“举贤良方正,与 牛僧孺 詆切时政,触宰相, 李吉甫 恶之,补 洛阳 尉。”新唐书·刘子玄传:“ 楚客 等恶其言詆切,谓诸史官曰:‘是子作书,欲致吾何地?’”
分類:严刻指摘
《國語辭典》:点点搠搠(點點搠搠)  拼音:diǎn diǎn shuò shuò
在背地里指指点点。后多指背后议论人的长短。《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当初陈家生子时,街坊上晓得些风声来历的,免不得点点搠搠,背后讥诮。」
《漢語大詞典》:嗤摘
讥笑指摘。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此其指事怀忠,鬱紆激切,直可与 曲江老人 相视而笑,断不得以放利偷合,诡薄无行,嗤摘之者也。”
分類:讥笑指摘
《國語辭典》: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
《國語辭典》:谴责小说(譴責小說)  拼音:qiǎn zé xiǎo shuō
清末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皆含针砭社会恶习之意,特称为「谴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