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短长(短長)
(1).短与长;矮与高。管子·明法解:“尺寸寻丈者,所以得短长之情也,故以尺寸量短长,则万举而万不失矣。” 唐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恨与之谁短长。” 宋 陆游 《平水》诗:“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亦指丈量物之长度。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短长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
(2).长久与短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 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 杨伯峻 注:“左右所言之命为寿命之义, 邾文公 所言之命为命分之义,两义似不同,故以生命之长短为时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延陵季子 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短长之期者,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陶弘景 注:“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服虔 ﹞闻 崔烈 集门生讲传……每当至讲时,輒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宋 苏辙 《论张颉不可用札子》:“然不知人才各有短长,未必生於其乡必善其事。”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説短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 德 译本之处。”
(4).死与生。书·盘庚上:“矧予制乃短长之命。” 孔 传:“况我制汝死生之命。”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呜呼 道矩 !短长有时,不可推移;善恶得失,繫人施为。”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上有老母,下无兄弟,父亲既死,就仗我一人奉养老母。万一机事不密,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
(6).短处;弊端。汉书·薛宣传:“始 高陵 令 杨湛 , 櫟阳 令 谢游 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南史·恩倖传·施文庆:“ 文庆 深喜其事,然惧居外,后执事者持己短长,固进其党 沈客卿 以自代。”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 铜鼓 、 五开 间,阴持官吏短长。”
(7).评判;批评。 唐 杜牧 《李府君墓志铭》:“ 郑玄 至于 孔颖达 辈凡所为疏注,皆能短长其得失。”金史·忠义传三·完颜陈和尚:“汝曾短长我,又谓国家兵力当由我尽坏,诚有否?”
(8).长短术, 战国 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史记·六国年表序:“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汉书·张汤传:“ 边通 学短长,刚暴人也,官至 济南 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苏秦 、 张仪 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 元 袁桷 《有感》诗:“皎皎白面生,长鋏学短长。” 章炳麟 《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於造次可听。”
(9).战国策的别名。 汉 刘向 《〈战国策〉校书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臣 向 以为 战国 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谋策,宜为战国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 迁 所取证者,《六经》、 孔 孟 之外,国语《短长》《庄》《荀》……诸子已尔。”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 汉 高诱 注《短长》《淮南》。”
《漢語大詞典》:褒贬(襃貶)
亦作“褒贬”。
(1).赞扬或贬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春秋采善不遗小,掇恶不遗大,讳而不隐,罪而不忽,□□以是非,正理以褒贬。”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清 曾国藩 《〈经史百家简编〉序》:“ 梁 世 刘勰 、 钟嶸 之徒,品藻诗文,褒贬前哲,其后或以丹黄,识别高下,於是有评点之学。”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虽然采取的是谈天说地、描绘山川、辨析名物的方式,这里面,实际上也都寄寓着对人物褒贬的命意。”
(2).批评;指责。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此诗俗子辈视之便有褒贬,吾以为皆实语也,情可哀也。”红楼梦第十四回:“ 凤姐 虽然如此之忙,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筹划的十分整齐。” 冰心 《最后的安息》:“死丫头!你倒会背地里褒贬人,还怪我不拿你当人看待!”
《漢語大詞典》:责备(責備)
(1).以尽善尽美要求人。《淮南子·氾论训》:“是故君子不责备於一人。”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之法,常责备於贤者。” 清 姚鼐 《柬王禹卿病中》诗:“依违见事信为迟,责备时贤毋乃重。”
(2).批评;指摘。明史·周宗建传:“时 辽 事方棘,上疏责备辅臣。”《三侠五义》第四回:“老爷闻听心中暗想:‘既是儒流读圣贤之书,焉有攻乎异端之理,待我出去责备他一番。’”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四:“我刚才说你们表达感情不充分,这是深一层的责备。”
《漢語大詞典》:抨弹(抨彈)
(1).弹劾。汉书·杜周传赞“ 业 因势而抵陒” 颜师古 注引 汉 服虔 曰:“谓罪败而復抨弹之。” 宋 陆游 《贺蒋中丞启》:“某闻人情不远,立朝谁乐于抨弹。”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唐御史迁转定限:“案 唐 世臺官,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
(2).批评;攻击。 清 顾炎武 《与黄太冲书》:“ 炎武 以管见为日知録一书……其已刻八卷及《钱粮论》二篇,乃数年前笔也,先附呈大教。倘辱收诸同志之末,赐以抨弹,不厌往復,以开末学之愚,以貽后人,以幸万世,曷胜祷切!”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王奉常论诗语:“此真高识迥论,令 于鳞 、 大美 早闻此语,当不开后人抨弹矣。”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 庄子 晚出,其气独高,不惮抨弹前哲。”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今为此篇,非云已尽西方最近思想之全,亦不为 中国 将来立则,惟疾其已甚,施之抨弹,犹神思新宗之意焉耳。”
《漢語大詞典》:包弹(包彈)
批评;指责。 唐 李商隐 《杂纂·不达时宜》:“筵上包弹品味。”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夫松石无知之物,一为二朝名宠所点染,犹不免万世之包弹,矧士大夫其於进退辞受之际,可苟乎哉?”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看他仪容娇媚,一个没包弹的俊脸,似一片美玉无瑕。” 赵树理 《登记》:“不论说人,不论说家,都没有什么包弹的。”
分類:批评指责
《漢語大詞典》:敲打
(1).敲击,击打。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茶肆:“敲打响盏歌卖。” 康濯 《水滴石穿》第一章:“ 杨九 拾起两根枯枝,惘然若失地在树底下搁着的空碗上敲打着什么音乐。”
(2).指拷打。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县官又把 李三 重加敲打, 李三 当不过,只得屈招。”
(3).以言语相讥讽。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妹子,不必敲打我了。我也知道,多多的亏了你也。”
(4).指批评。 王汶石 《风雪之夜》:“ 杨明远 说:‘区书怕我们垮台,怕我们自满,所以,在你还来不及自满的时候,他就敲打起你来了。’”
(5).旧指民间吹鼓手中专司打击乐器的乐工。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六:“他特备一份厚礼,亲赴灵堂祭奠。前面有两个吹工,四个敲打引路;后边由十二人抬着六张桌子,上摆着各色祭礼。”
《漢語大詞典》:开炮(開炮)
(1).发射炮弹。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四章:“从方向上判断,是 狮子塄 那面(那是野战军)先开炮。”
(2).比喻提出严厉的批评。如:会议刚开始,他们几个就率先开炮。
《漢語大詞典》:击难(擊難)
批评;指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山 东风俗,不通击难。吾初入 鄴 ,遂尝以此忤人,至今为悔。”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至若与夺乖宜,是非失中……或言伤其实,或拟非其伦。必备加击难,则五车难尽。”
分類:批评指责
《漢語大詞典》:说三道四(説三道四)
(1).乱加谈论。 唐 宋若昭《女论语·学礼》:“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遍乡村,説三道四,引惹恶声。”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一:“他呀,啥的本事也没有,就是会说三道四。”
(2).批评;指摘。
《漢語大詞典》:清谈(清談)
亦作“ 清谭 ”。
(1).清雅的谈论。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清谈慰老夫,开卷得佳句。” 前蜀 韦庄 《寄从兄遵》诗:“不将高卧邀 刘主 ,自吐清谈护 汉 储。”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公清谈干云,而尤长奏对。”
(2).犹清议。谈论的内容以对人物、时事的批评为主。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俗间有戏妇之法……然民间行之日久,莫觉其非,或清谈所不能禁,非峻刑不能止也。”梁书·沈约传:“自负高才,昧於荣利,乘时藉世,颇累清谈。”
(3).谓 魏 晋 时期崇尚 老 庄 ,空谈玄理的风气。亦称玄谈。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 三国 魏 何晏 、 夏侯玄 、 王弼 等,至 晋 王衍 辈而益盛,延及 齐 梁 不衰。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 袁生 ,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晋书·隐逸传·鲁褒:“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 宋 王安石 《谢安》诗:“ 谢公 才业自超羣,误长清谈助世纷。”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 魏 晋 清谭之士林, 东汉 礼教节义之士林也。”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晋 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
(4).后世亦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迄今专以八股六韵,徒事清谈,抛离实事。” 沙汀 《忆邵荃麟同志》:“有人曾妄言 荃麟同志 喜欢‘清谈’。不!尽管我们谈话不少,他却从未说过空话。”
(5).泛指一般闲谈。 清 沈涛 《〈瑟榭丛谈〉自序》:“或爨苏清谈,閒话风土。”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诸 桂阳 方外神怪清谭之资,不可闕也。” 沙汀 《困兽记》十一:“这里主要的消遣是清谈。内容无所不包,上到国家大事,下至某节街上忽然发现了一匹老鼠的残骸。”
《漢語大詞典》:非难(非難)
(1).批评和指责。《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其根据可谓全破,而论者亦将无他説以非难革命也。” 郭沫若 《王昭君》第一幕:“她母亲抚育了一个异姓的螟蛉,因此便遭受了她们同族的非难。” 徐铸成 《报海旧闻》三七:“ 沪 上报纸,颇有非难。”
(2).不以为然。 沙汀 《范老老师》:“‘可是,有些人倒还笑我说错了呢!……’非难地一笑,老老师踌躇满志地退回躺椅上去。”
《漢語大詞典》:评论(評論)
(1).批评、议论。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一:“此道非从它外得,千言万语谩评论。”红楼梦第五十回:“ 黛玉 写毕, 湘云 大家纔评论时,只见几个丫鬟跑进来道:‘老太太来了!’” 巴金 《观察人》:“不久前有两位读者寄给我他们写的评论我的文章。”
(2).批评、议论的文章。 南朝 宋 范晔 《狱中与诸甥侄书》:“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灾祸》:“辩论结束后,他归纳起大家的意见,做了一篇出色的评论。”
(3).斟酌,考虑。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哥哥你自忖量,你自评论,您直恁般爱富嫌贫。” 元 宋方壶 《醉花阴·走苏卿》套曲:“我我我暗暗的仔细评论,俏 苏卿 摔碎粉面筝,村 冯魁 硬对菱花镜,则俺狠毒娘有甚前程。”
(4).商议;商量。《三国志平话》卷中:“三人邀 吉平 入阁内,评论杀 曹操 。”《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这些时睡不安眠不稳,枕儿冷,灯儿又昏,独自个向谁评论,百般的放不下心上的人。”
(5).犹言商榷之处。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这八句诗,乃是达者之言。末句説‘老去文章不值钱’,这一句,还有个评论。大抵功名迟速,莫逃乎命,也有早成,也有晚达;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漢語大詞典》:微辞(微辭)
委婉而隐含讽谕的言辞;隐晦的批评。《公羊传·定公元年》:“ 定 哀 多微辞。” 孔广森 通义:“微辞者,意有所託而辞不显,唯察其微者,乃能知之。”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故卑身贱体,説色微辞,愉愉喣喣,终无益於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鲁迅 《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批评家﹞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杜甫 对 陶渊明 却有微辞。”
《漢語大詞典》:讥评(譏評)
亦作“ 讥平 ”。 讥议评论;讥讽批评。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平 孝章 。” 李周翰 注:“平,议也。言讥议 孝章 得失也。” 唐 韩愈 《送浮屠令纵西游序》:“讥评文章,商较人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至於女壻一发彼此相为,外貌解劝之中,带些尖酸讥评,只是丈人不是,更当不起。”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顾专制久长,鼎鑊为政,以聚敛穷其膏髓,以禁令制其讥平。”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那此无理的反对和任情的讥评, 焕之 听得多了。”
《漢語大詞典》:言路
(1).旧指人臣向朝廷进言的途径。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操 欲迷夺时明,杜絶言路。”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首更詔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餘人。”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南北科道官亦交章论劾 泽 阻塞言路。”
(2).指向政府或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或批评的途径。 鲁迅 《准风月谈·“商定”文豪》:“笔头也是尖的,也要钻。言路的窄,现在也正如活路一样,所以只好对于文艺杂志广告的夸大,前去刺一下。” 邓小平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我们要广开言路,广开才路。”
(3).指言官。 宋 吕陶 《辞免左司谏表》:“向自郎曹,擢居言路,徒更岁月,何补涓埃!” 元 陈天祥 《论卢世荣奸邪状》:“卑职食禄居官,任当言路,舍此不言,将復何用!” 明 夏允彝 幸存录卷上:“后以天旱肆宥,言路屡以为请,释戍 定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