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说话(説話)
1.用语言表达意思;发表见解。 唐 白居易 《老戒》诗:“矍鑠夸身健,周遮説话长。”《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酒尽。” 丁玲 《梦珂》三:“于是这羞惭竟把她弄得麻木了起来,她不知应如何说话和动作了。”《〈王西彦小说选〉自序》:“一个作家总是用作品向读者说话,他无须在作品以外再多事絮叨。”
2.闲谈。 元 周德清 《红绣鞋·赏雪偶成》曲:“共妾围炉説话,呼童扫雪烹茶。”红楼梦第十九回:“咱们斯斯文文的躺着説话儿。”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他们有的叫二姨,有的叫二姐,有的叫二妺;大家乱叫了一阵,一同到北房里说话。”
3.说理;交涉。 元 吴弘道 《上小楼·闺庭恨别》曲:“若到家,下的马,如何干罢,和这喫敲才慢慢的説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你好好去看养。若瘦了牛畜,要与你説话的。”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第二场:“那里说话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好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那里说话去!”
4.指责;非议。《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我受了亲眷们许多訕笑,怎么那老者最哀怜我的,也发起説话来。”
5.泛指议论,评说。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厨司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
6.话;言辞。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説话?”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我有説话,要和你讲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説话。” 胡适 《跋朱我农来信》:“此次读了老兄的长函,我觉得增长了许多见识,没有什么附加的意见,也没有什么可以驳回的说话。”
7.即近代的说书。 唐 宋 人称“説话”。 唐 郭湜 《高力士传》:“每日上皇与 高公 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説话。”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説话者,谓口説古今惊听之事,盖 唐 时亦已有之。”
8.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本説话,出在 祝枝山 《西樵野记》中。”
9.(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看法。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自悔》:“这几日,与寃家有些儿説话,他不来便不来,我也不伏气去叫他。”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起初 满生 在家,大郎无日不与他同饮同坐,毫无説话。” 徐特立 《加紧农村工作是战胜之最大保证》:“所以有人说:‘穿长衫的人自己不去当兵,却叫人家去当兵。’乡下人都不肯接受他们的说话。”
10.说话的一会儿时间。比喻时间相当短。 郭小川 《昆仑行》诗:“祖国一旦有事,我们说话就到!” 邓友梅 《那五》十二:“你看这局势,说话不就改天换地了?”
11.指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有一等轻薄的道:‘那女儿闻得先与他有须説话了,后来配他的。’”
12.事情。 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八:“如今就想不出这么个可出头的人来。有几个能写能算、见过世面、干得了说话的,又差不多跟人家近,跟咱远。”
《漢語大詞典》:闲言(閒言)
亦作“间言”。亦作“闲言”。
(1).非议;异议。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孝敬淳深,率由斯至,尽欢朝夕,人无閒言。” 宋 司马光 《故处士赠尚书都官郎中司马君行状》:“夫人为人,慈柔勤俭,中外宗族,咸慕仰之,始终一无间言。” 清 刘大櫆 《中书舍人程君墓志铭》:“有兄一人,弟一人。事兄如父,与其弟处,终身无閒言。” 廖仲恺 《致蒋介石函电十通》之五:“独立自决,弟无间言。”
(2).私下谈话。史记·孝文本纪:“ 代王 驰至 渭桥 ,羣臣拜謁称臣。 代王 下车拜。 太尉 勃 进曰:‘愿请閒言。’ 宋昌 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南史·恩倖传·吕文显:“自此以后,权寄弥隆,典籤递互还都,一岁数反,时主輒与閒言,访以方事。”
(3).离间的活。魏书·献文六王传论:“ 北海 义昧鶺鴒,奢淫自丧,虽祸由间言,亦自貽伊戚。” 宋 苏轼 《范景仁墓志铭》:“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宣和遗事》前集:“若黜贬 京 等於外,则间言不入於慈闈,圣虑可忘於忧患,实宗庙社稷之福也。”
亦作“间言”。亦作“闲言”。 1.无关紧要的话。 清 曾国藩 《五箴·谨言箴》:“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閒言送日,亦搅女神。”
(2).不满意的话。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七章:“而 庞兴国 虽未曾有过闲言,依然和见头一面似的那样和蔼可亲,那样恭维逢迎,可是神态之间,似乎倒保有一点距离。” 赵树理 《十里店》第六场:“穷小子听了他的劝,在我们背后起闲言。”
《漢語大詞典》:谤议(謗議)
非议。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於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五:“他竟自信甚真,所以不怕讥讪,不怕谤议,毅然决然以此三人为八家之续。”
分類:非议
《漢語大詞典》:疵议(疵議)
非议;指责。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 东坡 和 欧叔弼 诗﹞至‘胡椒銖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文献通考·经籍五:“或曰:序(诗序)者之辞,固有鄙浅附会居然可见者,先儒疵议之非一人矣,而子信之何邪?”清史稿·礼志二:“我朝首 太祖 讫 仁宗 ,厚泽深仁,允宜配饗郊坛,礼隆报本。若世世率行无已,益滋后人疵议,此不能不示限制也。” 邢院生 《叛女》六:“人们窃窃私语,赞美着新娘那无可疵议的美貌和雍容华贵的神态。”
分類:非议指责
《漢語大詞典》:病议(病議)
犹非议。 宋 梅尧臣 《汝州王待制以长篇劝予复饮酒因谢之》诗:“ 屈原 吟泽畔,方悟独醒累。子居今之时,安免人病议。”
分類:非议
《漢語大詞典》:非讦(非訐)
非议;指斥。后汉书·申屠蟠传:“先是京师游士 汝南 范滂 等非訐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
分類:非议指斥
《漢語大詞典》:闲然(閒然)
亦作“间然”。
(1).非议;异议。论语·泰伯:“子曰:‘ 禹 ,吾无閒然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清 吴汝纶 《答严幼陵书》:“区区谬见,敢贡所妄测者以质高明;其他则皆倾心悦服,毫无间然也。”
(2).彼此隔阂貌。 唐 岑参 《尚书念旧垂赐袍衣率题绝句献上以申感谢》:“富贵情还在,相逢岂间然。”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荐举不捷:“ 璘 杖策而归,放旷於盃酒间,虽屠沽无间然矣。”金史·后妃传下·世宗昭德皇后:“ 熙宗 晚年颇酗酒,独於 世宗 无间然。”
《漢語大詞典》:沮议(沮議)
非议;异议。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二客虽窒计沮议,何伤。”孙子·九地“夷关折符” 唐 李筌 注:“政令既行,闭关折符,无得有所沮议,恐惑众士心也。”新唐书·陆贽传:“所谓小人者,非悉怀险詖以覆邦家也,盖趋向狭促,以沮议为出众,自异为不羣,趣小利,昧远图,効小信,伤大道尔。”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 熙寧 初,有詔侍从之臣各举所知, 范蜀公 时为翰林学士,以应詔除 利州路 转运判官,执政有沮议者。”
《漢語大詞典》:谈驳(談駁)
非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六:“那女人才向 韩大奶奶 说道:‘在我看,倒是没有谈驳;想来我们老太爷也一定喜欢。’”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二:“ 蔡大嫂 也照例打扮了一下,搽点水粉,拍点胭脂,--这在乡下,顶受人谈驳的,尤其是女人们。”
《漢語大詞典》:齿舌(齒舌)
(1).指舌面,口腔。 宋 文同 《大热过散关因寄里中友人》诗:“喉鼻喘不接,齿舌津屡涸。”
(2).口舌,非议。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3).口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余谓 孟子 以 仪 秦 之齿舌,明 周 孔 之肺肠,的切痛快,苏醒万世,此何可非!”
(4).泛指口头。 明 何良俊 《世说新语补·文学》:“ 桓宣武 北征, 袁虎 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 袁 倚马前令作,手不輟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东亭 在侧,极叹其才。 袁虎 云:‘当令齿舌閒得利。’” 王世懋 注:“言有此才而官不利,徒得齿舌閒赞嘆而已。”
《漢語大詞典》:官谤(官謗)
因居官不称职而受到的责难和非议。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南齐书·王僧虔传:“吾衣食周身,荣位已过,所慙庸薄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貽官谤邪!” 宋 秦观 《辞史官表》:“以蕞尔不胜任之材,处灼然非所居之地,必招官谤,上累恩私。”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小引:“方忧官谤,又辱詔追。半道遣行,虽嘆栖迟之薄命;频年省记,要为比数於诸公。”
《漢語大詞典》:怨诽(怨誹)
亦作“ 怨非 ”。亦作“ 怨悱 ”。 怨恨,非议。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荀子·解蔽:“羣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 杨倞 注:“非,或为诽。”史记·屈原贾生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宋 无名氏 灌畦暇语卷三:“ 孝宣帝 大怒,下之吏,当以大臣怨悱,罪及三族。” 高旭 《重九南社雅集沪江》诗:“《小雅》诗人工怨悱,大千世界要庄严。”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如《小雅·采薇》,言征人远戍,虽劳而不敢息……此盖所谓怨诽而不乱,温柔敦厚之言矣。”
分類:怨恨非议
《漢語大詞典》:相訾
相互诋毁、非议。庄子·天下:“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元史·李德辉传:“况復军政不一,相訾纷纷,朝夕败矣,岂能成功哉!” 明 方孝孺 《送梁宏省亲还广东序》:“而自私之人,犹窃窃相訾不置,何其甚惑耶。”
《漢語大詞典》:訾毁
非议诋毁。汉书·地理志下:“俗俭嗇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 唐 柳宗元 《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又况 杨 、 墨 、 申 、 商 刑名纵横之説,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耶?”《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无圣篇〉按语》:“此篇所论,有疏于学理处。且訾毁 孔子 ,不无过当。”
分類:非议诋毁
《漢語大詞典》:诋訾(詆訾)
亦作“ 詆訿 ”。 毁谤;非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故其著书十餘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篋》,以詆訿 孔子 之徒,以明 老子 之术。” 司马贞 索隐:“詆,訐也……谓詆訐毁訾 孔子 也。”梁书·刘孝绰传:“ 孝绰 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詆訾。” 宋 苏舜钦 《上范公参政书》:“念之无他术焉,必取众议而用之,则皆厌然而服,不復有所詆訾矣。”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 铁崖 乐府,詆訿者比於妖魅。”
分類:毁谤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