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悲观(悲觀)  拼音:bēi guān
1.沮丧或负面的人生态度。如:「你别太悲观,事情还是有转圜的馀地。」
2.以救苦救难的心来观察众生的痛苦。《妙法莲华经》卷七:「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国语辞典》:悲观主义(悲观主义)  拼音:bēi guān zhǔ yì
一种以为世间有苦无乐,有恶无善,苦恶大于喜乐的主义。主张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恶,死亡才能获得解脱,否定了人生的价值。与乐观主义相对而言。叔本华(Schopenhauer)是此一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
《國語辭典》:厌世(厭世)  拼音:yàn shì
1.厌恶俗世,脱离尘嚣。南朝宋。鲍照〈白云〉诗:「情高不恋俗,厌世乐寻仙。」
2.比喻去世、死亡。南朝宋。颜延之〈为张湘州祭虞帝文〉:「百岁厌世,万里涉方。」
3.出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如此没用的老东西,也来厌世,死活缠人做甚么?」
《國語辭典》:灰色  拼音:huī sè
1.介于黑、白之间的颜色。《红楼梦》第六四回:「手中拿著一根灰色绦子,正在那里打结子呢。」
2.比喻态度消极或志气消沉。如:「这个人自从经商失败后,便感觉整个人生是灰色的。」
《國語辭典》:低调(低調)  拼音:dī diào
1.声量小。如:「会议场上,就算私下低调交谈,也是不适宜的。」
2.不愿张扬。如:「因此事关系合作成败,太过敏感,双方都以低调的态度来处理。」
《国语辞典》:失落的一代  拼音:shī luò de yī dài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新起的一辈年轻作家和艺术家对世局表示悲观,而反映于其作品中,如海明威、费滋杰罗等,被史丹冠以「失落的一代」。
2.比喻生活没有重心,生命没有目标的年轻一代。如:「这是失落的一代,拥有的是电玩、迷幻药,不再是热情、真诚!」
《国语辞典》:五停心观(五停心观)  拼音:wǔ tíng xīn guān
佛教五种修行法。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五种禅观。此五种禅观分别对治贪欲、瞋恚、愚痴、我见、散乱心五种污染心。
大悲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台家所立六观音之一。千手观音之异名。(参见:千手观音)。又,观音之总名。
大悲观世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与大悲观音同。
大悲观世音菩萨赞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明太宗皇帝御制。
普悲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两手覆于衣垂于前,立丘上之相。
慈悲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为五停心之一。
悲观
【俗语佛源】
佛教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以悲悯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法华经·普门品》云:「悲观与慈观,常愿常瞻仰。」注曰:「以大悲观人观众生苦,拔其苦难,名曰悲观。」今指消极失望之意,与乐观相对。如冯雪峰《上饶集中营》第三部:「不是面对著屠杀而悲观,而是进行有准备的、有希望的战斗。」又如巴金《随想录》五:「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超凡)
多瞋众生慈悲观
【三藏法数】
谓多瞋恚之人,于诸违情之境,辄生忿怒。当用慈悲观治之,爱念悯伤一切众生,不于彼而起瞋心。故云多瞋众生慈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