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高调(高調)
谓调弦使紧,发出高音。文选·马融〈长笛赋〉:“若絙瑟促柱,号鐘高调。” 刘良 注:“絙,急絃也。号鐘,琴名。言竹声如急瑟促柱、鸣琴高调也。” 唐 白居易 《夜招晦叔》诗:“高调 秦 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
(1).高雅的曲调。 唐 骆宾王 《和道士闺情诗启》:“俯屈高调,聊同《下里》。” 宋 梅尧臣 《寄题郢州白雪楼》诗:“始唱千人和,再唱百人逐,至此和者才数人,乃知高调难随俗。” 明 何景明 《雪中简贾长教》诗:“知君 郢中 曲,高调和人稀。”
(2).指诗文的高格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见其画笔高妙,直逼 云林 ,诗亦 唐 人高调。”
(3).指高尚的品格。 明 皇甫汸 《过武城言子祠作》诗:“谁谓千载殊,可以同高调。”
(4).提高调门;强调。 郭沫若 《断断集·社会发展阶段之再认识》:“只是无批判地根据着旧材料的旧有解释,以作 中国 社会史的研究而高调着 中国 的特异性,这一种根木的谬误是应该彻底清算的。”
(5).比喻脱离实际或不去实行的论调。 陶行知 《社会大学颂》:“为老百姓造福,不靠高调唱得响。”
《漢語大詞典》:调调(調調)
摇动貌。庄子·齐物论:“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陈鼓应 今注:“‘调调’、‘刀刀’(‘刁刁’ 赵諫议 本、 世德堂 本作‘刀刀’),皆动摇貌( 向秀 注)。‘调调’是树枝大动。‘刁刁’是树叶微动。”
(1).架势;样儿。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最足以表现这种酸气的典型,似乎是戏台上的文小生,尤其是昆曲里的文小生,那哼哼唧唧,扭扭捏捏,摇摇摆摆的调调儿,真够‘酸’的!”
(2).论调;腔调。 刘心武 《立体交叉桥》第六章二四:“他哼着 香港 电影《三笑》里的调调,开始铺床展被。”
《漢語大詞典》:调子(調子)
(1).曲调。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梦见 冰仲 肩着四弦琴,似愁似喜的站在我面前,拉着最熟的调子--‘我如何能离开你?’” 王西彦 《夜宴》六:“一到酒足的时候,就会开腔唱《孟姜女哭夫》,调子极其凄楚动人。”
(2).说话的声调和节奏。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 巴金 《家》二十:“ 周氏 说话,调子本来很快,她接连地说下去没有一点顿挫。”
(3).喻论调。 梁启超 《国产之保护及奖励》:“漂亮点的便贩些‘主义’来谈谈,调子越唱得高,锋头越出得足。” 毛泽东 《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以拯救人民为前提’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英雄好汉们,一到二月上旬,和平的调子就突然低落下去。”
(4).文章中或说话时所带的某种情绪。 巴金 《〈巴金选集〉后记》:“我的作品中会有忧郁悲哀的调子,就是从这种心境产生的。” 王西彦 《病人》:“在 郝立明 先生的话里,原来那种自我嘲弄的调子,也已经逐渐消失。”
(5).气氛情调,色彩光线。 阿英 《盐乡杂信》一:“久已生活在都会紧张空气里的我,突然的跑到这调子完全相反的海滨的盐乡的 澉浦岬 来。” 于敏 《西湖即景》:“云气滃滃蒙蒙,一派淡灰色的调子。”
《漢語大詞典》:低调(低調)
(1).低声调。 茅盾 《子夜》三:“ 王和甫 本来嗓子极响亮,此时却偏偏用了低调。”
(2).喻指悲观、消极的论调。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三:“那时候 汪精卫 在做国民党的副总裁, 周佛海 在长宣传部, 陈公博 、 曾仲鸣 等一切低调俱乐部的人都还健在。”
《漢語大詞典》:口调(口調)
(1).指语气,口气。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孔子 时代的 香港 不这样, 孔子 口调的‘香港论’是无从做起的。”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所以《易传》的作者对于革命的事实用着激越的口调赞美着说:‘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 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她会老气横秋的,学着妓女们的口调。”
(2).指论调。 孙中山 《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他们那些文明国家便要来代我们治 中国 ,便要来共管。共管就是和从前瓜分一样的口调。” 孙中山 《答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问》:“是何异以少弟而与强盗为伍,以劫其长兄之家,而犹对之曰,兄不当恨乃弟过於恨强盗,以吾二人本同血气也。此今日 日本 人同种同文之口调也。”
《漢語大詞典》:声音(聲音)
(1).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礼记·乐记:“乐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人之道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七:“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清 李渔 《巧团圆·默订》:“你看卧房门啟,想是 曹小姐 听见声音,知道小生在此,又出来探望了。”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全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2).古指音乐、诗歌。礼记·乐记:“声音之通,与政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沉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 裴公 ﹞喜博弈,知声音。”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释品:“ 鲁山 , 秦 人也,喜儒,嗜声音。”
(3).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 唐 姚揆 《秋日江东晚行》诗:“路岐滋味犹如旧,乡曲声音渐不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辨附语:“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在舱中,听得船头説话,是 淮安 声音,与贼头 陈小四 一般无二。”
(4).比喻意见、论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魏巍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这不是有闲阶级、士大夫之流的声音吗?”
《漢語大詞典》:常调(常調)
(1).固定的音调。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之音。” 晋 左思 《魏都赋》:“金石丝竹之恒韵,匏土革木之常调。”
(2).引申为陈旧的论调。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八五回:“况种族革命,已成常调。”
(3).定额赋税。后汉书·韦彪传:“农人急於务而苛吏夺其时,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魏书·高宗纪:“自今常调不充,民不安业,宰民之徒,加以死罪。申告天下。”隋书·食货志:“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糴粟,以充国储。”
(4).按常规迁选官吏。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几载困常调,一朝时运催。”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日本某居士集序》:“仕宦不逾常调,计典不入上考。”
《漢語大詞典》:俗调(俗調)
(1).平庸鄙俗的情调。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谈谐无俗调,所説圣人篇。”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一二俗调,不能为全集疵也。”
(2).时俗的论调、情趣。 宋 刘克庄 《纵笔六言》诗之二:“古调不同俗调,后儒多异先儒。”
(3).通俗的曲调。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而且‘骚’之一字几乎为雅人所独占,雅人谓之‘骚人’,殊不知本来才是古时的俗调。”
《漢語大詞典》:声浪(聲浪)
(1).讲话、呼喊、喧闹或物体振动的声音。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之十六:“一声长啸海天空,声浪沉沉入海中。” 茅盾 《子夜》十七:“他的威厉的声浪在满屋子里滚。” 曹禺 《日出》第三幕:“这是在一星期后的夜晚,约莫有十二点钟的光景,在地狱一般的 宝和 下处,充满着各种叫卖、喧嚣、女人诟骂、打情卖笑的声浪。”
(2).借指社会上的某种论调或呼声。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一:“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 郭沫若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序》:“一两年前时常听见的剧本荒的声浪,现在似乎变而为戏场荒、演员荒了。”
(3).声波的旧称。
《漢語大詞典》:论调(論調)
议论的倾向;意见。 梁启超 《中日交涉汇评》:“其千篇一律之论调,皆曰 中国 待 日本 无诚意。” 毛泽东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二:“我的论调不适合你的脾胃,你一定会说我的论调太落伍了。”
《漢語大詞典》:滥调(濫調)
一再重复、令人厌烦而不切实际的言词或论调。 瞿秋白 《文艺杂著·涴漫的狱中日记》:“姓 吴 的 老五 总说我学着写日记,还是套《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滥调。” 鲁迅 《〈准风月谈〉后记》:“但 如是先生 是凡庸的,背出了他的祖父,父亲, 鲁迅 , 茅盾 之后,结果不过说着‘ 鲁迅 拿卢布’那样的滥调。”
《漢語大詞典》:怪论(怪論)
奇怪的论调。 宋 苏辙 《祭欧阳少师文》:“公为宗伯,思復正始,狂词怪论,见者投弃。”
分類:奇怪论调
《漢語大詞典》:穷言杂语(窮言雜語)
各种各样的论调。《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有的説他不死,有的説他顺了 也先 ,有的説他死有餘恨,还该灭他三族,穷搜他的党羽:穷言杂语,激聒个不了。”
《漢語大詞典》:论亢(論亢)
论调高亢。魏书·常景传:“论亢匪久,人咸敬忌。”
分類:论调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