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保单(保單)  拼音:bǎo dān
1.在一定期限内,对行为、财力或货物品质表示负责保證的单据。如:「这是电视机的保单,一年内凭单都可免费维修。」也称为「包票」、「保票」、「保證书」、「保状」。
2.保险之凭證。如:「投保时,要看清楚保单的内容。」
《國語辭典》:订购(訂購)  拼音:dìng gòu
事先订定购买。如:「每年中秋节,糕饼店都接受预约订购月饼。」
《漢語大詞典》:期权
在合同或单证规定期限内按照载明的价格购买某种证券的权利。其形式有合同、契约、购买证明单等。“股票先购权”和“股票认购证”都属期权的形式。
《國語辭典》:期票  拼音:qí piào
一种定期支付金钱的信用票据,可转让或附抵押品担保。
《國語辭典》:期货(期貨)  拼音:qí huò
买卖交易完成后,于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内交付的货物。期货交易必须在商品交易所的期货市场内进行,由交易所的经纪人公开叫价,然后由买卖双方各买进或卖出一个契约,完成交易。交易的商品包括各种指数、外币、贵重金属以及原油、大豆、棉花、小麦等。
《漢語大詞典》:实物地租(實物地租)
封建地租的一种形式。农民定期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牲畜、家禽或其他农产品作为地租。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实物地租的形式。
《國語辭典》:双月刊(雙月刊)  拼音:shuāng yuè kān
每两个月发行一次的刊物。
《漢語大詞典》:闰察(閏察)
朝廷对京官定期以外的考察。明史·儒林传二·王时槐:“六年京察,祖制也。若执政有所驱除,非时一举,谓之闰察。”
《漢語大詞典》:三三制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时,实行的一种人员分配制度。即在政权机构中,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毛泽东 《团结到底》:“共产党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之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 续范亭 《延安五老》诗:“身体力行三三制,把握政策与主义。” 林伯渠 《春游杂咏》:“团结三三制有力,信心定可息狼烟。”
(2).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如:三分之一人员工作,三分之一人员调查研究,三分之一人员学习。
《漢語大詞典》:科举考试(科舉考試)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四:“在当时,读书人总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我虽然对科举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得不去参加。”
《國語辭典》:刊期  拼音:kān qí
定期刊物的出版间隔,称为「刊期」。有周刊、月刊、年刊等。如:「一般说来,杂志有它的固定出刊刊期。」
《漢語大詞典》:骡马大会(騾馬大會)
地区间的定期交流骡、马等牲口的集市。 刘真 《春大姐》:“ 玉春 跟她娘谈话的第二天,是三月十八, 南村 骡马大会。”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二四章:“到阴历二月初八 黄堡镇 骡马大会的时候,准备卖掉一些建社时接收的老弱牲口,新买几头精壮的大牲口。”亦称“ 骡马会 ”。《解放日报》1944.8.28:“去年旧历七月十五 吴旗镇 又第一次兴起了骡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