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77,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明圣
神圣
上圣
圣虑
圣门
圣上
仁圣
三圣
圣帝
圣谟
圣泽
圣躬
圣哲
圣时
圣道
《國語辭典》:明圣(明聖)  拼音:míng shèng
明睿的圣人。《文选。班彪。王命论》:「由是言之,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巍巍明圣,道隆自天。」
《國語辭典》:神圣(神聖)  拼音:shén shèng
1.如神一般的圣明。形容至为庄严尊贵,不可侵犯。如:「神圣的使命」。《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晁错》:「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唐。韩愈 论佛骨表:「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2.神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神圣前日分付小人起造,如何又要拆毁?」《儒林外史》第三七回:「老年人都说这位主祭的老爷是一位神圣临凡,所以都争著出来看。」
《國語辭典》:上圣(上聖)  拼音:shàng shèng
1.德智高超的人。《墨子。公孟》:「上圣立为天子,其次立为卿大夫。」《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夫见机而作,不处凶危,上圣之明也。」
2.对神、佛的尊称。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理会的。报的上圣得知,有门神户尉来了也。」元。杨讷《西游记》第一六出:「上圣,这厮神通广大,神力周全。」
《漢語大詞典》:圣虑(聖慮)
帝王的思虑或忧念。后汉书·胡广传:“稽之典经,断之圣虑。”《三国志·吴志·楼玄传》:“今海内未定,天下多事,事无大小,皆当关闻,动经御坐,劳损圣虑。” 唐 张固 《幽闲鼓吹》:“ 宣宗 视远郡谢上表,左右曰:不足烦圣虑也。”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宣仁 答云:此自有所处,不烦圣虑。”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又上之则有宰相风示意旨,谓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
《漢語大詞典》:圣门(聖門)
(1).谓进入圣道之门。 汉 扬雄 《法言·修身》:“天下有三门:由於情欲,入自禽门;由於礼义,入自人门;由於独智,入自圣门。”
(2).谓 孔子 的门下。亦泛指传 孔子 之道者。 汉 班固 《幽通赋》:“游圣门而靡救兮,虽覆醢其何补?”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惟我朝诸公为义理之学,髣彿圣门气象尔。”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余近得《颜子》三卷,亦国朝人裒集,虽谓有功圣门,可也。”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周 、 张 、 程 、 朱 ,在圣门,则德行之科也。”
《國語辭典》:圣上(聖上)  拼音:shèng shàng
古时对天子的尊称。《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某早晚趋侍圣上而已,并不干与国政。」
《漢語大詞典》:仁圣(仁聖)
(1).仁德圣明。亦指仁德圣明者。古代多用作称颂帝王的套词。礼记·经解:“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列子·杨朱:“仁圣亦死,凶愚亦死。” 汉 班固 《东都赋》:“案《六经》而校德,眇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而帝王之道备矣。” 宋 范仲淹 《饶州谢上表》:“狂愚之诚,进多冒死;仁圣之造,退亦推恩。”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卷九:“ 中国 皇帝仁圣,且限以行国。”
(2).对皇帝的尊称。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窃以方今仁圣在上,四海九州冠带之属,望其施为以福天下者,皆聚于朝廷。”
《國語辭典》:三圣(三聖)  拼音:sān shèng
三位圣人:(1)伏羲、文王、孔子。《汉书。卷三○。艺文志》:「人更三圣。」颜师古注引韦昭曰:「伏羲、文王、孔子。」(2)尧、舜、禹。汉。董仲舒 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3)文王、武王、周公。《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唐。颜师古。注:「三圣谓文王、武王及周公也。」(4)夏禹、周公、孔子。《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汉。赵岐。注:「孟子言我亦欲正人心、距诐行,以奉禹、周公、孔子也。」
《漢語大詞典》:圣帝(聖帝)
犹圣主,圣君。 汉 东方朔 《答客难》:“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慴,诸侯賔服,威振四夷。” 唐 白居易 《泛渭赋》:“我为人兮最灵,所以愧贤相而荷圣帝。”
分類:圣主圣君
《漢語大詞典》:圣谟(聖謨)
(1).语出书·伊训:“圣謨洋洋,嘉言孔彰。”本谓圣人治天下的宏图大略。后亦为称颂帝王谋略之词。 唐 李白 《明堂赋》:“虽暂劳而永固兮,始圣謨于我皇。”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自序》:“圣謨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 元 郑光祖 《智勇定齐》楔子:“武略文韜体圣謨,深通兵法运神术。” 明 蔡汝楠 《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嗟呼!是孰知文章之关於世也固至鉅哉!上之经纬两仪,弥纶三极;其次恢展圣謨,润色洪业。”
(2).犹圣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大舜 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謨所析,义已明矣。”参见“ 圣训 ”。
(3).犹圣旨。 清 曾国藩 《覆僧格林沁书》:“ 蒋凝学 等不甚知 李中丞 前后张弛之道,悉秉圣謨,犹或拘泥春间办法,不免阳抚阴防之意。”参见“ 圣旨 ”。
《漢語大詞典》:圣训(聖訓)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汉 蔡邕 《释诲》:“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 章老先生 ,你背圣训了,怎么説一个似可去。” 清 陈梦雷 《抒哀赋》:“委吉凶以任运兮,永圣训以自强。”参见“ 圣教 ”。
(2).帝王的训谕、诏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恐伏而对曰:‘诚如圣训,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卫兵於殿庭之间,此岂臣当以私恩结下,为身计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阳王仲祥韵》:“洪恩浹四海,圣训宜书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谆谆数千言,详载圣训。”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 穆罕默德 言行的传述--“ 穆罕默德 言行录”。在 中国 ,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國語辭典》:圣旨(聖旨)  拼音:shèng zhǐ
古时对天子诏命的专称。唐。杜甫〈江陵望幸〉诗:「甲兵分圣旨,居守付宗臣。」《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平少保得了圣旨,星飞出京,到了松藩驻劄。」
《漢語大詞典》:圣泽(聖澤)
帝王的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 南朝 梁 沈约 《枳园寺刹下石记》:“徒欲尽能竭虑,知无不为,下被民和,上宣圣泽,而自以力弱途远,终惭短効。” 唐 杨巨源 《上裴中丞》诗:“清威更助朝端重,圣泽曾随笔下多。” 宋 朱熹 《白鹿洞赋》:“德隆业茂,圣泽流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若非圣泽深无限,鸿雁那从北地来。”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况今涵濡圣泽几二百年,宜风气蒸蒸日上也。”
分類:帝王恩泽
《國語辭典》:圣躬(聖躬)  拼音:shèng gōng
尊称帝王的身体。《文选。班固》。东都赋:「俯仰乎乾坤,参象乎圣躬。」
《國語辭典》:圣哲(聖哲)  拼音:shèng zhé
才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或贤人。《左传。文公六年》:「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漢語大詞典》:圣时(聖時)
圣明之时。 唐 张说 《奉和御制》:“大块鎔羣品,经生偶圣时。” 宋 杨万里 《三月二十六日殿试进士待罪集英殿门》诗:“诸儒莫作公孙士,千载何曾遇圣时。” 清 徐氏 《寄子》诗:“丝毫不用南中物,好作清官答圣时。”
分類:圣时圣明
《漢語大詞典》:圣道(聖道)
(1).圣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汉 扬雄 《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 颜子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经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諦”与“八正道”的合称。成实论·四无畏品:“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浄土。” 宋 陆游 《自警》诗:“圣道功殊浅,尘缘习未除。”参见“ 八正道 ”。
《國語辭典》:八正道  拼音:bā zhèng dào
佛教用语。梵语aṣṭāṅga-mārga的意译。指八种通往解脱的正确途径。八正道为:一、正见,具有正确的主张──四谛的见解。二、正思惟,做正确的抉择。三、正语,不做一切非理的言谈。四、正业,清净的行为。五、正命,正当的谋生方式。六、正精进,努力勤修正法。七、正念,随时都清楚地知道当下的心念。八、正定,修习四禅八定。《杂阿含经》卷六:「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正道。」也称为「八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