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17,分115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国风
宰执
治国
国计
大同
云雷
国门
边防
梁栋
大法
军国
自治
国步
府库
大典
《國語辭典》:国风(國風)  拼音:guó fēng
1.国家的风俗。《史记。卷三。殷本纪》:「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2.《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即诸侯采撷其国的民歌,贡献于天子,并由乐官统筹管理。《诗经》共分十五国风,即〈周南〉至〈豳风〉各篇皆属之。《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漢語大詞典》:宰执(宰執)
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 唐 陆龟蒙 《自怜赋》:“丞相府不开, 平津阁 不立,布衣之説无由自通乎宰执。”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外廊横门北去百餘步,又一横门,每日宰执趋朝,此处下马。”金史·侯挚传:“ 挚 为人威严,御兵人莫敢犯。在朝遇事敢言……南渡后宰执中,人望最重。” 清 戴名世 《九科文总序》:“以谓天下之为选政者,以草莽而操文章之权,其转移人心,乃与宰执侍从及督学之官等而深有望於大儒者,为之别黑白而定邪正,使天下晓然知所去取。”
《國語辭典》:治国(治國)  拼音:zhì guó
1.治理国事。《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治国以礼,民无怨声。」
2.政治清明百姓安乐的国家。《荀子。富国》:「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其卿相调议,是治国已。」
《國語辭典》:国计(國計)  拼音:guó jì
1.国家的经济。《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2.国家的政策、计画。《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往时肃王已为奸臣所误,大王可复误耶?不如暂留,审视国计。」
《國語辭典》:大同  拼音:dà tóng
1.最和平安乐的盛世。如:「世界大同」。
2.天地万物与人合而为一。《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3.大致相同。《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大宛国传》:「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
4.南朝梁武帝的年号(西元535~546)。
5.县名。在山西省内外长城之间,是平绥铁路的中心,产煤。旧为大同府治。
《漢語大詞典》:云雷(雲雷)
(1).云和雷。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云雷在天,神於百物。” 宋 苏轼 《祈雨僧伽塔祝文》:“噫欠云雷,咳唾雨泽,救焚拯溺,不待崇朝。”《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一日,场内晒了许多麦,倐然云雷大作起来。”
(2).指云纹和雷纹。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云罇刻画云雷之形。” 宋 范成大 《古鼎作香炉》诗:“云雷縈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 明 李东阳 《台寺夏日》诗:“云雷画壁丹青壮,神鬼虚堂世代遥。”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徒取云雷傅,汝败漆朽壤。”
(3).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按,《屯》之卦象为《坎》《震》下,《坎》之象为云,《震》之象为雷。因以“云雷”喻险难环境。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道钟《屯》《剥》,世属云雷。” 宋 王禹偁 《刻石为丘行恭赞》序:“圣人创经纶之业,起草昧之时,云雷方兴,《屯》难必作,乃有忠果武勇之士以救之。”
(4).指不吉利的征兆。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遂破戒一醉》词:“ 杜康 初筮,正得云雷。” 邓广铭 笺注:“意谓 杜康 筮仕而得不吉利之《屯卦》,亦即预示酒及造酒之人均将遭受拒絶也。”
(5).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按《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南史·张弘策乐蔼等传论:“ 蔼 虽异帷幄之勋,亦讚云雷之业,其当官任事,宠秩不亦宜乎。”
(6).指经纬治理国家的人。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三:“廊庙佇徵于旧德,云雷始洽于新恩。” 金 元好问 《射虎》诗:“得意云雷捲勍敌,回头藜藿但空山。”
(7).行云下雨。 唐 卢纶 《寄赠库部王郎中》诗:“草木承风偃,云雷施泽均。” 刘初棠 校注:“周易·上经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此易雨为雷,调声以就平仄。”
(8).比喻波涛。波涛翻卷如云,奔腾之声如雷,故称。 宋 苏轼 《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诗:“擘开翠峡走云雷,截破奔流作潭洞。” 金 元好问 《鹳雀崖北龙潭》诗:“云雷皷飞浪,喷薄齐万弩。”
《國語辭典》:国门(國門)  拼音:guó mén
1.国都的城门。《三国演义》第二回:「合仍迁于河间安置,限日下即出国门。」
2.泛指国境以内。如:「出国比赛的棒球代表队返抵国门,上百名球迷夹道欢迎。」
《國語辭典》:边防(邊防)  拼音:biān fáng
为保护国家安全而在边境地区设置的军事防禦措施。《新唐书。卷五○。兵志》:「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
《國語辭典》:梁栋(梁棟)  拼音:liáng dòng
本指支撑屋宇的梁木。后用以比喻国家的良才。唐。杜甫〈古柏行〉:「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西游记》第三○回:「那国王见他耸壑昂霄,以为济世之梁栋。」
《國語辭典》:大法  拼音:dà fǎ
1.基本法则。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
2.国家的基本法。如:「中华民国宪法是我国的基本大法。」
《國語辭典》:军国(軍國)  拼音:jūn guó
1.军务及国政。《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威在河中讨三叛时分,得朝廷诏书,见其处分军国之事,皆合机宜。」
2.以军事统治的独裁国家。
《國語辭典》:自治  拼音:zì zhì
1.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含有能约束自己行为之意。《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毛玠》:「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
2.实行民主政治,在各地方由选举产生权力机构,管理地方事务。如:「民族自治」、「自治团体」。
《國語辭典》:国步(國步)  拼音:guó bù
国家的处境。唐。裴光庭〈宰相等上尊号表〉:「往昔国步多艰,克清内难。」《明史。卷二七四。姜曰广列传》:「史可法悯国步多艰,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
《國語辭典》:府库(府庫)  拼音:fǔ kù
国家储藏财物的处所。《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國語辭典》:大典  拼音:dà diǎn
1.大典礼、隆重的典礼。如:「国庆大典」。
2.大典籍。如《永乐大典》。
3.国家的大法。《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至于军国远图、刑政大典既道,在廊庙则理擅民宗,若乃明练庶务,鉴达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