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拼音: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
看到适宜的时机就前进,碰到危难的情况就后退。《晋书。卷七○。钟雅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臣又闻圣人不凝滞于物,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理有变通,情无拘执。」
《国语辞典》:火里火去,水里水去(火里火去,水里水去)  拼音:huǒ lǐ huǒ qù,shuǐ lǐ shuǐ qù
比喻不辞艰辛危难,誓将达成任务。《金瓶梅》第一六回:「哥若有使令俺们处,兄弟情厚,火里火去,水里水去。」
《国语辞典》:紧急避难行为(紧急避难行为)  拼音:jǐn jí bì nàn xíng wéi
法律上指为避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自由、财产遭受紧急危难,出于不得已的侵害他人行为。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明定为不罚,若行为过当亦得减轻或免除刑罚。
《国语辞典》:险遭不测(险遭不测)  拼音:xiǎn zāo bù cè
差点遭遇意外的危难。如:「由于司机一时疏忽,整车旅客险遭不测。」
《国语辞典》:拯溺济危(拯溺济危)  拼音:zhěng nì jì wéi
救助处于危难艰困中的人。《红楼梦》第三回:「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拯溺济危,大有祖风。」也作「拯溺扶危」、「拯危扶溺」。
《国语辞典》:拯危扶溺  拼音:zhěng wéi fú nì
救助处于危难艰困中的人。《精忠岳传》第七三回:「岂有论道经邦之志,全无拯危扶溺之心。」也作「拯溺扶危」、「拯溺济危」。
《国语辞典》:主辱臣死  拼音:zhǔ rù chén sǐ
君王危难受辱时,臣当尽力效死。常为臣子对君王表示忠诚的话。《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国语辞典》:知安忘危  拼音:zhī ān wàng wéi
只知过太平安逸的日子,而忘记危难之时。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國語辭典》:坐以待毙(坐以待斃)  拼音:zuò yǐ dài bì
形容面临危难,不积极奋发,坐等失败。《隋唐演义》第五八回:「止因缺了粮饷,所以固守孤城,坐以待毙。」也作「坐而待毙」。
《国语辞典》:拨乱济危(拨乱济危)  拼音:bō luàn jì wéi
治理乱世,救助危难。如:「每值乱世,必有拨乱济危之士出而国定邦安。」
《国语辞典》:不幸之幸  拼音:bù xìng zhī xìng
表示虽遭危难,但能侥倖逃过或使损失减轻。《红楼梦》第二六回:「你到底把这个『不幸之幸』说完了再走。」
《国语辞典》:乘人之厄  拼音:chéng rén zhī è
趁人危难时加以要挟或迫害。《聊斋志异。卷一○。神女》:「子诚敝人也!不念畴昔之义,而欲乘人之厄。」也作「乘人之危」。
《国语辞典》:要命鬼  拼音:yào mìng guǐ
骂人的话。指陷他人于危难者。如:「那个人就像是要命鬼,经常闯祸,连累父母。」
《國語辭典》:扶危定乱(扶危定亂)  拼音:fú wéi dìng luàn
拯救危难,平定祸乱。《隋唐演义》第八三回:「能识人,能爱人才,能为国留得那英雄豪杰,为朝廷扶危定乱。」《冷眼观》第三回:「即禀质强厚,精神尚可有为,亦不过一文学侍从之臣,而非所谓任贤拔萃,扶危定乱之才也。」
《漢語大詞典》:厄害
危难祸害。 汉 焦赣 《易林·师之鼎》:“子畏於 匡 ,厄困 陈 蔡 ,德行不危,竟脱厄害。”
分類:危难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