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艰难(艱難)
(1).困苦;困难。《诗·王风·中谷有蓷》:“嘅其嘆矣,遇人之艰难矣。” 郑玄 笺:“所以嘅然而嘆者,自伤遇君子之穷厄。” 宋 苏轼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哥哥,似这等艰难,何以度日!”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在 中国 的天地间,不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2).危险。魏书·彭城王勰传:“ 勰 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 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3).指创业。北史·周宗室传论:“ 有周 受命之始, 宇文护 实预艰难。” 元 周霆震 《登城》诗:“ 世祖 艰难德泽深,风悲城郭怕登临。”
(4).犹劳苦。 宋 叶适 《福建运使赵公墓志铭》:“故 江淮 、 荆湖 两司,皆论公当迁,以劝艰难勤力之臣。”
(5).慎重。
(6).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危难;祸乱。书·顾命:“用敬保元子 釗 ,弘济于艰难。”陈书·徐陵传:“戡定艰难,便是匡 周 之霸,岂徒 豳王 徙 雍 ,朞月为都, 姚帝 迁 河 ,周年成邑。”隋书·虞世基传:“戡定艰难,平壹区宇。”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天殤。”
《漢語大詞典》:狂涛(狂濤)
(1).汹涌的波涛。 五代 齐己 《观李琼处士画海涛》诗:“巨鼇转侧长鰌翻,狂涛颠浪高漫漫。” 宋 辛弃疾 《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词:“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就这样她跑到了海边,毫没有顾惜地纵身扑向了怪啸着的狂涛巨浪。”
(2).喻祸乱。 明 黄道周 《漳郡寇退寄候刘远予明府》诗之二:“名贤良不负,半壁倚长城。能使狂涛退,遂闻溟海清。”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狂涛兴起,人间战祸。”
(3).喻险境。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耶彼策 曰:‘汝得救孺子众!汝以为脱身狂涛,获天幸歟!’”
(4).喻澎湃的思潮。 姚雪垠 《言志篇》:“停笔时抛激动泪,狂涛迭起砚池中。”
《漢語大詞典》:屯难(屯難)
(1).艰难。语本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民志应而愿税,国屯难而思抚。” 唐 张说 《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时逢屯难,勋业成焉。”
(2).指祸乱。新唐书·戴叔伦传:“ 叔伦 劝以屯难未靖,安之者莫先於兵。”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一章:“故屯难之生即继於乾坤既定之后,吁嗟危哉!”
《漢語大詞典》:贼乱(賊亂)
(1).为非作歹,制造混乱。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士仕者,污漫者也,贼乱者也,恣睢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义而唯权埶之嗜者也。” 唐 李华 《质文论》:“文则奢,奢则不逊,不逊则诈,其行也痼瘠,天下诈极则贼乱。”
(2).祸乱。史记·天官书:“蚀大角,主命者恶之;心,则为内贼乱也。”左传·宣公二年“大史书曰‘ 赵盾 弑其君’” 唐 孔颖达 疏:“国内自有贼乱,非我所能禁之,故越境得免,由义絶故也。”
(3).指乱臣贼子。汉书·李寻传:“故曰朝廷亡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夫警卫不脩,则患生非常。忽有醉酒狂夫,分争道路,既无尊严之仪,岂识上下之别。此为 胡 狄 起於轂下,而贼乱发於左右也。”
《漢語大詞典》:衅隙(釁隙)
(1).裂缝;可乘之隙。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时论者议欲自伐 吴 ,‘三征’献策各不同。詔以访 嘏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 司马彪 《战略》:“唯有进军大佃,最差完牢……衅隙时闻,讨袭速决。”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乘我衅隙,侵噬疆埸。” 章炳麟 《五无论》:“是四制者,特初级苟偷之法,足以补苴衅隙而已。”
(2).仇怨;隔阂。后汉书·袁术传:“ 绍 议欲立 刘虞 为帝, 术 好放纵,惮立长君,託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 姚元崇 与 张説 同为宰辅…… 姚 既病,诫诸子曰:‘ 张丞相 与吾不协,衅隙甚深。’”
(3).疏漏,缺失。金史·翟永固传:“ 宋 人事本朝无衅隙,伐之无名。”
(4).纠纷,争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甲之所为,无不善者。欲开衅隙,而无其端。”
(5).犹祸乱。 王闿运 《衡阳彭公行状》:“ 两江 地大政殷,臣不善理财,不习夷情,必多决裂,或生衅隙。”
《漢語大詞典》:迍难(迍難)
(1).祸乱;灾难。 唐 独孤及 《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诗:“但令迍难康,不负沧洲期。”旧唐书·宪宗纪下:“ 玄宗 少歷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夫妇死节》:“当日封章未上曾频劝,何期此地遭迍难。”
(2).指遭逢祸事。太平广记卷一四八引《逸史·崔圆》:“郎君必贵,他日丈人迍难,事在郎君,能特达免之乎?”
《漢語大詞典》:衅祸(釁禍)
祸乱。宋书·谢晦传:“凶狡无端,妄生衅祸。”
分類:祸乱
《漢語大詞典》:毒乱(毒亂)
(1).谓为恶作乱。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毒乱之民,当望旌瓦解,而更静然。”
(2).祸乱。 晋 陆云 《南征赋》:“在中叶之不竞,遭皇家之毒乱。”
(3).破坏扰乱。 唐 元结 《大唐中兴颂》:“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羣生失寧。”
《漢語大詞典》:乱祸(亂禍)
祸乱。 汉 焦赣 《易林·剥之临》:“走凤飞北,乱祸未息。”
分類:祸乱
《漢語大詞典》:丧乱(喪亂)
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诗·大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饉荐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 清 顾炎武 《顾与治诗序》:“晚值丧乱,独身无子,迫於赋役,困躓以终。” 陈去病 《鉴湖女侠秋瑾传》:“时天下丧乱,内外交鬨,而中朝政治,日益寙败。”
《漢語大詞典》:妖氛
亦作“ 妖雰 ”。
(1).不祥的云气。多喻指凶灾、祸乱。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祲” 晋 杜预 注:“祲,妖氛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神戈退指,则妖雰顺制。”隋书·卫玄传:“近者妖氛充斥,扰动 关 河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允降》:“上 稽山 看妖氛清尽,勒铭归国。” 清 邹容 《狱中答西狩》诗:“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2).妖气。《西游记》第九五回:“ 行者 早已知识,见那公主头顶上微露出一点妖氛。”参见“ 妖气 ”。
《漢語大詞典》:妖气(妖氣)
(1).妖异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言毒:“妖气生美好,故美好之人多邪恶。” 宋 梅尧臣 《和谢舍人洊震》:“沃然原隰洗妖气,浩尔沟瀆扬平流。”
(2).迷信谓人受妖邪蛊惑呈现的气色。云笈七籤卷一○三:“市中逢道流,语之曰:‘子面有妖气,必为妖物所著。’”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观公妖气太重,我与你早早断除,免致后患。”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漢語大詞典》:世难(世難)
当世的灾难、祸乱。三国志·蜀志·刘焉传:“ 焉 内求 交阯 牧,欲避世难。”周书·周惠达传:“尝使至 洛 , 魏孝武 与 惠达 语及世难。” 唐 卢纶 《长安春望》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鬢客 秦 关。” 明 刘基 《次韵和刘彦箕〈忆山中〉篇》:“世难有身空自累,诗成无鴈倩谁将?”
《漢語大詞典》:祸乱(禍亂)
祸害变乱。左传·襄公十一年:“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史记·龟策列传:“天下祸乱,阴阳相错。” 宋 曾巩 《〈礼阁新仪目录〉序》:“不放其邪心,不穷於外物,则祸乱可息。” 孙中山 《制定建国大纲宣言》:“而《临时约法》之无效如此,则纲纪荡然,祸乱相寻,又何足怪。”
《漢語大詞典》:拨乱(撥亂)
(1).平定祸乱。诗·大雅·江汉序:“《江汉》, 尹吉甫 美 宣王 也。能兴衰拨乱,命 召公 平 淮夷 。”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上》:“及 光武 之际,拨乱之后,如此之比,宜无赦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劲兵鋭卒,拨乱之神物也,用者非明哲,则速自焚之祸焉。”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 魏武 乘时拨乱,电扫羣雄。”
(2).治理乱政。 三国 魏 曹操 《以高柔为理曹掾令》:“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明史·冯恩传:“大学士 李时 小心谦抑,解棼拨乱非其所长。”
(3).挑拨。红楼梦第一回:“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
《漢語大詞典》:纷纠(紛糾)
亦作“ 纷糺 ”。
(1).纠纷;纷扰;祸乱。史记·陈丞相世家论:“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魏书·地形志上:“ 魏 自 明 庄 ,寇难纷糺。” 宋 司马光 《清逸处士魏君墓志铭》:“夺攘纷纠兮,非愚则狂,惟君之生兮,遭世寧昌。” 明 唐顺之 《送林宜兴迁官南部》诗:“谁言簿书日纷纠,劳君为我频置酒。”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我企望谈谈笑笑,学着 仲连 、 安石 们,替他们解决些纷纠,扫却了胡尘。”
(2).交错杂乱貌。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冈峦纷纠, 天彭 双闕而作门;珠贝浮沉, 巴水 三迴而成字。” 唐 李华 《仙游寺》诗:“灵溪自兹去,紆直互纷纠。”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山川纷纠盘,佳气亦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