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艰难(艱難)
(1).困苦;困难。《诗·王风·中谷有蓷》:“嘅其嘆矣,遇人之艰难矣。” 郑玄 笺:“所以嘅然而嘆者,自伤遇君子之穷厄。” 宋 苏轼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哥哥,似这等艰难,何以度日!”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在 中国 的天地间,不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2).危险。魏书·彭城王勰传:“ 勰 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 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3).指创业。北史·周宗室传论:“ 有周 受命之始, 宇文护 实预艰难。” 元 周霆震 《登城》诗:“ 世祖 艰难德泽深,风悲城郭怕登临。”
(4).犹劳苦。 宋 叶适 《福建运使赵公墓志铭》:“故 江淮 、 荆湖 两司,皆论公当迁,以劝艰难勤力之臣。”
(5).慎重。
(6).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危难;祸乱。书·顾命:“用敬保元子 釗 ,弘济于艰难。”陈书·徐陵传:“戡定艰难,便是匡 周 之霸,岂徒 豳王 徙 雍 ,朞月为都, 姚帝 迁 河 ,周年成邑。”隋书·虞世基传:“戡定艰难,平壹区宇。”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天殤。”
《漢語大詞典》:急难(急難)
(1).解救危难。《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唐 杜甫 《义鹘行》:“兹实鷙鸟最,急难心炯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今势力世界,曲直难以理定,君又孤,脱有翻覆,急难者谁也!” 清 唐孙华 《恺功侍读用余赠忧重原韵有诗寄怀次韵答之》:“感君急难心,已矣勿长喟。”
(2).犹危难。管子·问:“士之急难可使者几何人。” 宋 苏轼 《物不可以苟合论》:“安居以为党,急难以相救,此足以为朋友矣。”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如今我又把我交给谁去?眼前可以急难相告的只有 邓 褚 两家父女翁婿三个人。” 马金凤 《我演穆桂英》:“我觉得国家有急难,人人都有保卫祖国的责任。”
《漢語大詞典》:欹危
1.倾斜危险貌;倾斜欲坠貌。 宋 陆游 《永秋》诗:“小彴欹危度,邻园曲折通。” 清 吴伟业 《归云洞》诗:“万载长欹危,撑拄良亦苦。”
2.歪斜不平貌。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之二:“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宋 欧阳修 《和丁宝臣游甘泉寺》:“欹危一径穿林樾,盘石苍苔留客歇。”
3.危难。 唐 元稹 《答胡灵之》诗:“潦倒沉泥滓,欹危践矫衡。” 宋 苏辙 《和子瞻新居欲成》:“过此欹危空比梦,年来瘴毒冷如冰。” 清 郑燮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至于缺阨欹危之处,亦往往得人之力。”
《漢語大詞典》:艰厄(艱厄)
亦作“ 艰戹 ”。亦作“ 艰阨 ”。
(1).困乏;困苦。 宋 曾巩 《薤山祈雨文》:“大施泽于此邦,使民获善岁,而不罹于艰阨。”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若不幸遭值艰厄如吾姊,其必如吾姊处之,乃可以言无遗罹矣!”参见“ 囏阨 ”。
(2).艰险;危难。后汉书·班超传:“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絶域,备遭艰戹。” 唐 顾况 《从军行》之二:“仗剑出门去,三边正艰厄。”
《漢語大詞典》:艰阨
艰难困苦。周礼·地官·乡师:“以岁时巡国及野,而賙万民之囏阨,以王命施惠。” 郑玄 注:“囏,古艰字,本亦作艰。” 宋 曾巩 《金华县君曾氏墓志铭》:“﹝ 曾氏 ﹞於囏阨流寄之中,能立其家,成就其子。”
分類:艰难困苦
《漢語大詞典》:风雨(風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漢語大詞典》:风雨如晦(風雨如晦)
(1).《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风雨如晦”比喻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 唐 李德裕 《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 涇 渭 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錮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让爵让产,史不絶书。”
(2).比喻社会黑暗混乱。 郭沫若 《星空·归来》:“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
《漢語大詞典》:满城风雨(滿城風雨)
原指秋天的景象。后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众口喧腾,到处哄动。语出 宋 潘大临 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见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四。 老舍 《且说屋里》:“理想的家庭,没闹过一桩满城风雨的笑话,好容易!”《收穫》1981年第4期:“前不久城里的两间男女高小教会学校,不是也因为男生暗中写信给女生要求做朋友,被学校发现,结果两个人都被开除了学籍,引起罢课风潮,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么?”
《漢語大詞典》:应难(應難)
(1).应付危难。管子·重令:“臣下不顺,上令难行,则应难不捷。”
(2).答难。 汉 扬雄 《法言·重黎》:“请问‘盖天’。曰:‘盖哉!盖哉!应难未几也。’” 汪荣宝 义疏:“ 子云 有难盖天八事……彼时盖天家必有强辞夺理以应之者,故曰应难未几也。”
分類:应付危难
《漢語大詞典》:临危(臨危)
(1).谓人病重将死。后汉书·张酺传:“ 酺 病临危,勑其子曰:‘ 显节陵 埽地露祭,欲率天下以俭,吾为三公,既不能宣扬王化,令吏人从制,岂可不务节约乎!’”儒林外史第六回:“岂但二位亲翁,就是我们兄弟一场,临危也不得见一面。”
(2).面临危难。 晋 潘岳 《西征赋》:“临危而智勇奋,投命而高节亮。” 唐 韩愈 《杨燕奇碑文》:“公结髮从军四十餘年,敌攻无坚,城守必完,临危蹈难,歔欷感发,乘机应会,捷出神怪。” 清 冯桂芬 《金公墓志铭》:“张弮慷慨,盪决先驱,在险弥亮,临危不渝。”参见“ 临危不顾 ”。
《漢語大詞典》:临危不顾(臨危不顧)
谓遇到危难毫不顾惜生命。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 和 、 琇 、 抚 皆抗节不挠,拒 会 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周书·赵善元定等传论:“临危不顾,前哲所难。” 唐 司空图 《冯燕歌》:“未死劝君莫浪言,临危不顾始知难。”亦作“ 临难不顾 ”。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扬六军之大势,安城守之惧心,临难而不顾,毕志传命。”《三国演义》第七二回:“披坚执鋭,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
《漢語大詞典》:国难(國難)
国傩。古指国家驱逐疫鬼之官,又名方相氏。难,通“ 儺 ”。礼记·月令:“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郑玄 注:“此难,难阴气也。”按,傩,驱逐疫鬼谓之傩。
国家的危难。汉书·翟方进传:“方今宗室衰弱,外无彊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扞国难。”南史·徐文盛传:“﹝ 文盛 ﹞闻国难,乃召募得数万人来赴, 元帝 以为 秦州 刺史,加都督,授以东讨之略。” 宋 文天祥 《〈指南录〉自序》:“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明 王猷定 《己亥七月移家卢家堡舟中即事》诗:“国难轻妻子,时危重甲兵。” 廖仲恺 《致饶潜川黄德源曾允明等函》:“ 中山先生 鱼日乘兵舰归 粤 ,整军经武,以靖国难。”
《漢語大詞典》:国忧(國憂)
(1).国家的忧患;国家的危难。《淮南子·人间训》:“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五:“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唐 刘长卿 《送崔使君赴寿州》诗:“列郡专城分国忧,彤幨皂盖古诸侯。”
(2).指国有患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吴王 曰:‘ 勾践 国忧而寡人给之以粟,恩往义来,其德昭昭,亦何忧乎!’”
(3).指国丧。后汉书·窦宪传:“ 齐殤王 子 都乡侯畅 来弔国忧。” 李贤 注:“ 章帝 崩也。”
《漢語大詞典》:见难(見難)
遇到危难。《淮南子·齐俗训》:“立节者见难不苟免,贪禄者见利不顾身。” 唐 元稹 《莺莺传》:“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封神演义》第十回:“君子见难,岂不知迴避?但天数已定,断不可逃,徒自多事。”
分類:遇到危难
《漢語大詞典》:临难(臨難)
谓身当危难。常指面临死亡。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吴子·图国:“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肝血之诚,终不一闻,所以临难慷慨,而不能不恨恨者,惟此而已!” 清 龚炜 巢林笔谈·李元胤有国士风:“予既壮其节,又以其临难数语,真有国士之风,故録之。” 罗广斌 等《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枪声、同志们突围的呐喊声,和临难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 万岁!’的口号声,交织在一起。”
《漢語大詞典》:忧危(憂危)
(1).忧虑戒惧;忧虑惶惧。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氷。”晋书·元帝纪:“朕以不德,统承洪绪,夙夜忧危,思改其弊。” 唐 刘禹锡 《贺雪镇州表》:“遂令迷误之徒,顿释忧危之虑。” 清 刘大櫆 《金氏节母传》:“忧危困苦,丛集其心;饥饿寒冻,交迫其体。”
(2).忧患危难。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宣和遗事》后集:“倘有忧危,臣等誓肝胆涂地,以报陛下恩德。”
《漢語大詞典》:拯溺
救援溺水的人。引申指解救危难。邓析子·无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淮南子·说林训》:“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缠索。” 宋 陈亮 《制举策》:“因天下所同欲而易致如反手,岂敢徐步拯溺以待 文宗 之自悟哉!”红楼梦第三回:“礼贤下士,拯溺救危,大有祖风。”
《漢語大詞典》:死难(死難)
(1).为国家的危难或正义事业而付出生命。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周书·韦孝宽传:“士卒莫不感励,人有死难之心。” 唐 柳宗元 《南霁云睢阳庙碑》:“ 柱厉 不知而死难, 狼瞫 见黜而奔师。” 夏衍 《秋瑾传》第三幕:“这能对得住许多死难的同志吗?”
(2).遇难而死。如:抚恤失事死难者的家属。
《漢語大詞典》:排难(排難)
(1).排除危难。 汉 王充 论衡·答佞:“ 仪 秦 ,排难之人也,处扰攘之世,行揣摩之术。”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英雄:“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 唐 柳宗元 《为崔中正贺平李怀光表》:“陛下但嘉其排难,不省其由,列为上公,命作元帅。” 宋 苏轼 《新渡寺席上次韵送叔弼》:“多言虽数穷,微中或排难。”
(2).指调解纠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王 力为排难,请另命佳题。”参见“ 排难解纷 ”。
《漢語大詞典》:排难解纷(排難解紛)
战国 时, 秦 围 赵 邯郸 急, 魏 使 辛垣衍 劝 赵 尊 秦 为帝。 鲁仲连 以大义责 衍 。 秦 将闻之,为之退兵五十里。适 魏 兵救 赵 , 邯郸 围解。 赵 欲封 仲连 , 仲连 辞曰:“所贵於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见《战国策·赵策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以“排难解纷”指为人排除危难或调解纠纷。旧唐书·张濬传:“若能此际排难解纷,陈师鞠旅,共诛盗贼,迎奉鑾舆,则富贵功名,指掌可取。”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 明 杨仪 《李姬传》:“﹝ 李嘉謨 ﹞能谦恭下士,排难解纷,以全善类。” 清 李渔 《意中缘·设计》:“况且排难解纷是我辈的常事,何足为奇!”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二:“ 蒋如冰 出任乡董已有四年,忙的是给人家排难解纷,到城里开会,访问某人某人那些事。”亦作“ 排患解纷 ”。 唐 崔知贤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 明 孙慎行 序:“遗形却立,终希独善之资;排患解纷,未洽随时之义。” 清 吴伟业 《柳敬亭传》:“其善用权譎,为人排患解纷率类此。”
分類: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