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忽而  拼音:hū ér
忽然、突然。《史记。卷一二七。褚少孙补。日者传》:「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见物如苍狗,橶高后掖,忽而不见。」
《漢語大詞典》:忽漫
忽而;偶然。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诗:“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明 刘基 《和李子庚》:“夜阑忽漫闻啼鸟,肠断天边信使稀。” 沈昌直 《修分湖志忆及家乘得诗》之三:“乐善家风翁最贤,小桥忽漫遇神仙。”
分類:忽而偶然
《國語辭典》:过失(過失)  拼音:guò shī
1.无意中犯的错误。
2.《刑法》中,「过失」指行为人对于犯罪事实之发生,虽非于故意,但按其情节应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无认识过失),或预见其发生而自己主观确信其不发生者(有认识过失)。《刑法》规定有过失致人于死罪及过失伤害罪。
3.语言运用或心理臆测的疏失。也作「悖误」。
《國語辭典》:遗漏(遺漏)  拼音:yí lòu
1.漏掉、脱落。《晋书。卷六六。陶侃传》:「千绪万端,罔有遗漏。」《红楼梦》第六七回:「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
2.失火、火灾。《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则听得街上闹炒炒,连忙推开楼窗看时,见乱烘烘道:『井亭桥有遗漏!』」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我则听的张员外家遗漏火发,哎哟天那!諕得我立挣痴呆了这半霎。」
《漢語大詞典》:疏脱
亦作“疎脱”。
(1).粗率;轻率。北齐书·阳休之传:“ 辟彊 性疏脱,无文艺, 休之 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嗤鄙焉。”北史·孙绍传:“ 绍 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恳切,不惮犯忤。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览。”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 江广文 十载知交,札应即復; 敬 性疏脱过甚,竟忘其别字。”
(2).放达,不受拘束。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峴 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清 陈确 《寄吴仲木书》:“弟心境亦不大恶,且疎脱性成,每不能为无益之忧。”
(3).疏忽,出纰漏。 宋 欧阳修 《论孙抃不可使契丹札子》:“臣闻古者遣使最号难才,不受以辞,许其专对,盖取其临事而敏,应卒无穷。今 抃 既不可预教以言,则将何以应卒?苟一疎脱,取笑四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龚孟鍨策问:“ 龚运干 出题疏脱,以十三宗作十四宗。”朱子语类卷五一:“如见 滕文公 ,説许多井田,也是一场疎脱。”
(4).稀疏脱落。 宋 文天祥 《新年》诗:“喜对慈颜看铺鬢,髮虽疎脱未如银。”
(5).松弛。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十·张颜书:“楷字无出 颜 柳 , 柳 虽有骨,似疎脱,少劲拔,且书体一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云间 莫廷韩 有书才而无书学,往往失於疎脱。”
(6).因疏忽而使罪犯脱逃。《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若审明禁役并无贿纵故纵情事,果係依法看守,偶致疏脱者,拟以杖一百,徒三年。”
《漢語大詞典》:误文(誤文)
校勘用语。因抄写、排版等疏忽而造成的文字错误。 清 顾炎武 《〈仪礼郑注句读〉序》:“而此经误文最多,或至脱一简一句。”
《漢語大詞典》:闪误(閃誤)
方言。闪失;因疏忽而误事。 柳青 《铜墻铁壁》第六章:“快派人把这封信送到 巩家沟 乡政府去。是动员慰劳品的事,可不能闪误!”
《國語辭典》:因小失大  拼音:yīn xiǎo shī dà
为了小缘故而贻误大事。《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再说看那姑娘的见识心胸,大概也未必肯吃这注,倘然因小失大,转为不妙。」也作「为小失大」。
《漢語大詞典》:玩忽职守
由于工作疏忽而对他人或公众造成损害的行为
∶担任公职的官员的胡作非为或管理不善
《国语辞典》:爬上爬下  拼音:pá shàng pá xià
忽而上去,忽而下来。形容不停地上下走动。如:「休息一下吧!瞧你这样爬上爬下把书上架,不累才怪!」
《國語辭典》:倒绷孩儿(倒繃孩兒)  拼音:dào bēng hái ér
绷,包扎。倒绷孩儿指将婴儿包反了。比喻原本熟习的事竟然产生疏漏、错误。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七:「振率然对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公俛而哂之。」《聊斋志异。卷四。念秧》:「主人俛首曰:『作老娘三十年,今日倒绷孩儿,亦复何说!』」
《國語辭典》:慢藏诲盗(慢藏誨盜)  拼音:màn cáng huì dào
收藏财物不谨慎,以致引起盗贼偷窃。《易经。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旧五代史。卷八九。晋书。列传。桑维翰》:「即今主帅赴阙,军府无人,臣窃思慢藏诲盗之言,恐非勇夫重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