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扬(發揚)  拼音:fā yáng
1.宣扬、提倡。《礼记。礼器》:「德发扬,诩万物。」《宋史。卷二九一。列传。王博文》:「凡可以称奉亲之意者,皆宜优异章大,以发扬母后之功烈,则孝德昭于天下矣。」
2.焕发、飞扬的样子。《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
3.引荐而登用之。《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发扬岩穴,宠进儒雅。」
《國語辭典》:发扬蹈厉(發揚蹈厲)  拼音:fā yáng dào lì
意气风发,精神奋勇的样子。《史记。卷二四。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唐。张守节。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唐。权德舆〈故上柱国咸宁郡王赠太师忠武浑公神道碑。序〉:「凡王师之所以剋获都邑,元老之所以发扬蹈厉,公必居其先偏,而当其勍剧。」也作「发扬踔厉」。
《國語辭典》:发达(發達)  拼音:fā dá
1.发迹显达。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秀才每几时能勾发达。」《元曲选外编。飞刀对箭。第一折》:「每日则著我使牛耕种,薛仁贵也,几时是我那发达的时节也呵。」
2.兴盛、进步、开展。如:「工业发达」、「经济发达」。
《漢語大詞典》:翘竦(翹竦)
挺然直立;高昂。尔雅·释木“槐棘丑乔” 晋 郭璞 注:“枝皆翘竦。” 晋 陆云 《寒蝉赋》:“思凤居以翘竦,仰佇立而哀鸣。”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道士 苏澄隐 迎鑾驾,霜简星冠,年九十许,气貌翘竦。” 明 李东阳 《明乔君墓志铭》:“见君翘竦继出,知公福泽攸在。”
《漢語大詞典》:亢扬(亢揚)
高昂;激扬。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出来的艺术品总是进步的、健康的、使人精神状态亢扬的。”
分類:高昂激扬
《漢語大詞典》:亢昂
高昂;激昂。 茅盾 《无题》:“他的语气是谦逊的,可是声音亢昂。” 茅盾 《虹》十:“可是那些激射的水弹并不能驱散群众,只不过使他们波动,却也就是因为波动,便不能维持严肃的亢昂的情绪。”
分類:高昂激昂
《國語辭典》:凭陵(憑陵)  拼音:píng líng
仗势欺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敝邑。」唐。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也作「冯陵」。
《國語辭典》:腾骧(騰驤)  拼音:téng xiāng
飞越奔驰,奋起前进。《文选。张衡。西京赋》:「负笋业而馀怒,乃奋翅而腾骧。」唐。李善。注:「腾,超也;骧,驰也。」唐。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也作「骧腾」。
《國語辭典》:轩昂(軒昂)  拼音:xuān áng
1.高举的样子。唐。柳宗元〈招海贾文〉:「舟航轩昂兮,下上飘鼓。」《西游记》第二三回:「内有几间房舍,著实轩昂。」
2.意态不凡的样子。《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传下。僧志言传》:「然动止轩昂,语笑无度。」《西游记》第三九回:「又见那两班文武,四百朝官,一个个威严端肃,像貌轩昂。」
《國語辭典》:高价(高價)  拼音:gāo jià
1.昂贵的价格。如:「高价收购」、「高价出售」。《北齐书。卷三七。列传。魏收》:「耶输者,故尚书令陈留公继伯之子也,愚痴有名,好自入市肆,高价买物,商贾共所嗤玩。」《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列传下。王绍宗》:「家贫,常佣力写佛经以自给,每月自支钱足即止,虽高价盈倍,亦即拒之。」
2.比喻人身分崇高、声名显赫。《梁书。卷三三。列传。王僧孺》:「徒窃高价厚名,横叨公器人爵,智能无所报,筋力未之酬,所以悲至抚膺,泣尽而继之以血。」唐。高适〈河西送李十七〉诗:「高价人争重,行当早著鞭。」
《國語辭典》:轩然(軒然)  拼音:xuān rán
1.高举的样子。唐。杜甫〈画鹘行〉:「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
2.欢笑的样子。汉。黄宪《天禄阁外史。卷一。宾韩文。论学》:「臣闻其以庖希之学,孔子之道而宗之,若淮南则固蔑之矣,何取于博,韩王轩然仰笑。」
分類:笑貌高昂
《國語辭典》:轩然大波(軒然大波)  拼音:xuān rán dà bō
1.高涌而盛大的波涛。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2.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如:「这个消息经报端披露后,在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民国。梁启超〈俄德协商之将来〉:「去冬十二月,俄德两皇忽相会于德之砵丹,未几而有两国关于波斯之协商文牒出现,此实最近外交界之轩然大波也。」
《漢語大詞典》:发舒(發舒)
(1).犹放纵;任意妄为。史记·陈涉世家:“客出入愈益发舒,言 陈王 故情…… 陈王 斩之。”明史·佞倖传·逯杲:“ 杲 益发舒,势出 达 上。”
(2).扩散;发散。汉书·梁王刘立传:“ 永始 中,相 禹 奏 立 对外家怨望,有恶言。有司案验,因发淫乱事,奏 立 禽兽行,请诛。太中大夫 谷永 上疏曰:‘……案事者乃验问恶言,何故猥自发舒?’”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燥刚以发舒,酸苦以涌洩,杵臼无停鸣,鐺鼎不暇涤。”《宋史·乐志十一》:“维莫之春,五阳发舒。日之夕矣,三星在隅。”
(3).犹言立功扬名,得志显达。 明 袁宏道 《寿李母曹太夫人八十序》:“盖天下唯至翕生至张,山以翕为体,而夭乔以蕃为用。故唯母之凝结,乃 献夫 之所以发舒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居三年,公子又下第。 恂九 大为扼腕,奋然曰:‘榜上一名,何遂艰难若此……今见大哥不能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
(4).抒发;发泄。 明 方孝孺 《与讷斋先生》:“辱书惠……惊喜交至,若接晤言,而书辞恳惻,上昭国恩,次述先美,穆乎仁义之发舒,自非积诸中者深且厚,何能至是乎?” 清 刘大櫆 《与左君书》:“谨撰序文以往,聊用发舒其怀念之情。” 章炳麟 《与刘光汉书》:“今者奉教君子,吾道因以不孤,积年鬱结,始一发舒,胜得清酒三升也。” 李大钊 《现在与将来》:“他们的现在,不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发舒兽欲的机会。”
(5).指阐发。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六章:“他从没有把这常识发舒出来,引证到事实上,更不必说影响他人了。”
(6).犹高昂,亢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秦中丞:“既訐上官得志,意气益发舒,人多畏恶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数日榜放,生竟领荐, 王 下第……俄, 餘杭 生至,意气发舒,曰:‘盲和尚,汝亦啖人水角耶?今竟何如?’”
(7).犹放达。明史·周忱传:“歷 宣德 、 正统 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两遭亲丧,皆起復视事。 忱 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明史·郑一鹏传:“ 一鹏 性伉直,居諫垣中最敢言……时诸臣进言多获谴,而 一鹏 间得俞旨,益发舒言事。”
(8).犹言无约束。明史·徐阶传:“会问 阶 知人之难。 阶 对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惟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攖之……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帝称善。言路益发舒。”明史·申时行传:“及 居正 卒, 张四维 、 时行 相继柄政,务为宽大……而言路为 居正 所遏,至是方发舒。”
(9).指花展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养兰诀》:“草木经夏,焦灼之后,必得此一番浓厚露气,濡养两月,方得含膏孕秀,以待来春发舒。”
(10).犹施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魏 汤 二尚书敭歷槐棘,多所发舒。”
(11).犹言充分发展。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鋭于千载。”
《漢語大詞典》:锓木(鋟木)
犹锓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甫鋟木,亦以有不应言者,旋被旨毁板。” 元 高昂 高霄 《〈河汾诸老诗集〉后记》:“特命工鋟木,以广其传。” 汪辟疆 《唐人小说·〈三水小牍〉叙录》:“ 明 杨仪 有二卷本。 姚咨 於 嘉靖 甲寅从 杨 写福。后十一年, 秦汴 据以鋟木。”
分類:高昂
《漢語大詞典》:清峭
(1).清丽挺拔。 南朝 梁 江淹 《莲华赋》:“或凭天渊之清峭,或殖疏圃之蒙密。”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杜牧之》:“又《侍儿小名録》:‘兵部 李尚书 乐妓 崔紫云 ,词华清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李忠定公从祀:“ 邓 有《仰止堂文集》,清峭可诵。” 樊增祥 《〈东溪草堂词选〉自序》:“醇雅如 清真 ,清峭如 白石 。”
(2).清越高昂。 唐 元稹 《五弦弹》诗:“ 赵璧 五絃弹徵调,徵声巉絶何清峭。” 明 王世贞 《〈曲藻〉序》:“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
(3).清瘦俊逸。 宋 范镇 东斋记事·王嗣宗:“然公风骨清峭,项微结喉,有僧相。”
《漢語大詞典》:嶪岌
(1).高耸貌。 南朝 梁 萧统 《玄圃讲》诗:“穿池状浩汗,筑峯形嶫岌。” 清 黄鷟来 《雨晴游弘济寺》诗:“了了 钟陵峯 ,回首徒嶪岌。”
(2).喻人意气高昂。 宋 欧阳修 《别后奉寄圣俞》诗:“谁云已老矣,意气何嶪岌。”
《國語辭典》:矫厉(矯厲)  拼音:jiǎo lì
为求树立高尚的名声,言行乃超越常情。《晋书。卷九八。王敦传》:「敦务自矫厉,雅尚清谈,口不言财色。」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序〉:「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國語辭典》:清厉(清厲)  拼音:qīng lì
1.耿直有志气。《后汉书。卷四十五。周荣传》:「清厉之志,闻于州里。」
2.形容声音清切高亢。《文选。马融。长笛赋》:「激朗清厉,随光之介也。」《文选。成公绥。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3.形容气候寒冷凄清。三国。魏。文帝〈燕歌行〉:「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