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间 → 闲间閒”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会子(會子)  拼音:huǐ zi
1.片刻、短时间。《程乙本红楼梦》第三二回:「才说了会子閒话儿,又瞧了会子我前日黏的鞋帮子。」也作「一会儿」。
2.时候。《红楼梦》第一一回:「这会子我要到太太那里去,不得和你说话儿。」也作「一会儿」。
《國語辭典》:会子(會子)  拼音:huì zǐ
1.南宋的一种纸币。初由民间发行,后改由户部印行。《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其合发官钱,并许兑会子输左藏库。」
2.有凭證的纸条或帖子。《董西厢》卷五:「若使颗朱砂印,便是偷情帖儿、私期会子。」
《國語辭典》:鬼车(鬼車)  拼音:guǐ chē
1.相传为一种怪鸟。俗称九头鸟。参见「九头鸟」条。
2.动物名。一种大蛱蝶。黑色或青斑色。晋。崔豹《古今注。卷中。鱼虫》:「蛱蝶,……其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青斑,名为凤子,一名凤车,名鬼车,生江南柑橘园中。」
《漢語大詞典》:鬼车鸟(鬼車鳥)
亦称“ 鬼车 ”。 传说中的怪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 秦中 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 岭 外尤多。”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鬼车鸟:“鬼车,俗称九头鸟, 陆长源 《辨疑志》又名渠逸鸟。世传此鸟昔有十头,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能为灾咎,故闻之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 淳熙 间, 李寿翁 守 长沙 日尝募人捕得之。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鬼车鸟:“鬼车状如鵂鶹,而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瞭,见火光輒堕。”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夜深翁仲语,月黑鬼车来。”
《國語辭典》:急速  拼音:jí sù
迅速、很快。《红楼梦》第六四回:「又悄悄的央贾蓉回去,急速和他父亲说。」
《國語辭典》:乱伦(亂倫)  拼音:luàn lún
1.破坏人伦道德、社会常规。
2.亲属之间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
《國語辭典》:夜光杯  拼音:yè guāng bēi
用美玉所造的酒杯。因其光明夜照,故称为「夜光杯」。唐。王翰〈凉州词〉二首之一:「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國語辭典》:结合(結合)  拼音:jié hé
1.联合。如:「唯有结合众人的努力,社会才能进步。」
2.结为夫妇。如:「他们若是能结合,定是理想的一对。」
《国语辞典》:电震(电震)  拼音:diàn zhèn
指电力系统瞬间发生很大的变动导致电压、频率不稳的现象。严重时会造成跳电。
《漢語大詞典》:宵晖(宵暉)
(1).夜间发光。 南朝 梁元帝 《漏刻铭》:“宫槐晚合,月桂宵暉。”
(2).指月亮。 唐 元稹 《春》诗:“昼漏频加箭,宵暉欲半弓。”
《國語辭典》:闹钟(鬧鐘)  拼音:nào zhōng
能够设定时间,使其发出声响提醒人的时钟。如:「闹钟每天早上六点铃声准时响,提醒爸爸起床、做早操。」也称为「定时钟」。
《漢語大詞典》:钱帖(錢帖)
钱票。一种民间发行的代用货币。 锺广生 《辛亥新疆定变纪略》:“初七初八两日,哄传乱事将起,民间持钱帖向店肆易取现緡者,途为之塞。” 萧红 《生死场》七:“菜价低了,钱帖毛荒。粮食也不值钱。”
《漢語大詞典》:夜明枕
夜间发光之枕。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夜明枕:“ 虢国夫人 有夜明枕,设於堂中,光照一室,不假灯烛。” 唐 郑嵎 《津阳门》诗:“堂中特设夜明枕,银烛不张光鉴帷。”
《漢語大詞典》:纸交子(紙交子)
我国最早的纸币。 宋 初曾由民间发行,性质近于存款收据,可流通,亦可兑现。后改由政府发行。 宋 洪迈 《夷坚甲志·伪齐咎证》:“﹝ 齐 ﹞又作纸交子,自一贯至百贯。”参见“ 交子 ”。
《國語辭典》:交子  拼音:jiāo zi
宋代民间通行的纸币。为世界最早发行的纸币。《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
《國語辭典》:听神经(聽神經)  拼音:tīng shén jīng
属于第八对脑神经,分布于内耳的内听道底及耳蜗管中,专司听觉及身体平衡的感觉。
《國語辭典》:同性恋(同性戀)  拼音:tóng xìng liàn
1.一种性倾向,以同性者作为情欲或亲密关系对象。
2.一种自我身分认同,为「同性恋者」的简称。
《漢語大詞典》:夜明杖
传说中夜间发光的拐杖。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夜明杖:“隐士 郭休 有一拄杖,色如朱染,叩之则有声,每出处遇夜,则此杖有光,可照十步之内。登危陟险,未尝足失,则杖之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