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选流(選流)
犹选人。太平广记卷二四九引《国朝杂记·许敬宗》:“ 唐 吏部侍郎 杨思玄 恃外戚之贵,待选流多不以礼而排斥之。”参见“ 选人 ”。
分類:选人
《國語辭典》:选人(選人)  拼音:xuǎn rén
唐代称候选的官员。《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后为吏部侍郎,常病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
《國語辭典》:堂除  拼音:táng chú
堂下的台阶。《文选。潘岳。怀旧赋》:「陈荄被于堂除,旧圃化而为薪。」
《漢語大詞典》:堂选(堂選)
宋 时宰相选拔任命官吏叫堂选。宋史·选举志四:“祖宗以来,中书有堂选,百司、郡县有奏举,虽小大殊科,然皆不隶于有司。”
《國語辭典》:发解(發解)  拼音:fā jiè
唐宋时,凡应贡举者,由所在州县解送至京,称为「发解」。明清称乡试考上举人为「发解」。《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二十三岁发解,连科及第。」《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高先生发解之后,小弟奔走四方,却不曾到京师一晤。」
《漢語大詞典》:脱选(脱選)
谓选人脱离原有的官阶。 宋 制,选人官阶为七等,只能在此中逐阶升迁,经磨勘改官方能升为京朝官。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愚谓速仕之心,人皆有之,孤寒小尉,望脱选如登天。”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 毘陵 薛季成 元功 , 绍兴 乙卯登科,再为邑令,不能脱选。”参阅宋史·选举志四
《漢語大詞典》:京削
宋 代制度,高、中级官员每年可向朝廷荐举选人,经过磨勘改为京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有名额限制,一个名额称一“京削”。 宋 苏轼 《与孙子发书》:“其子 迪简 亦善吏,某已举之矣,欲告提刑大夫。来年一京削,敢烦 子发 为道此恳,或持此简呈宪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嘲觅荐举:“有同官初至者,偶问其京削欠几何?答云:‘欠一二纸。’”
《漢語大詞典》:选补(選補)
谓官吏有缺额,选人递补。后汉书·郭伋传:“ 伋 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北史·张景仁传:“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原来他当日本是个出了贡的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想找个馆地。”
《漢語大詞典》:差拟(差擬)
犹差注。拟,注拟,吏部按选人的才能拟定其官职。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近岁人物衰少,凡一官有缺,差拟为艰。”宋史·选举志四:“其令翰林学士 李諮 与吏部流内銓以成资闕为差拟。”
《漢語大詞典》:衡尺
(1).评量。 唐 孙棨 《〈北里志〉序》:“其分别品流,衡尺人物,应对非次,良不可及。”
(2).喻铨选人才的官职。 隋 江总 《让吏部尚书表》:“内侍帷扆,入尸衡尺。”梁书·张缵传:“﹝ 张纘 ﹞为表曰:‘自出守股肱,入尸衡尺,可以仰首伸眉,论列是非者矣。’”
《漢語大詞典》:衡才
谓铨选人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前辈鉅公,衡才公正如此。”
《漢語大詞典》:答策
朝廷选人时,提出当时政治、经济等问题,要求对答,应选者作答,谓之“答策”。 宋 叶适 《制科》:“盖昔以三题试进士,而为制举者,以答策为至难;彼其能之,则犹有以取之。” 明 朱有炖 《牡丹仙》第一折:“金鑾答策才如水,黄榜题名换緑袍。”参见“ 策试 ”、“ 策对 ”。
《国语辞典》:复选(复选)  拼音:fù xuǎn
1.多重选择。如:「这份问卷可以复选。」
2.由公民选出代表或选举人,再由代表或选举人选出应选人员,这种制度称为「复选」。
《漢語大詞典》:免选(免選)
宋 代铨选制的一项规定。选人不经守选而直接赴吏部注授差遣,称“免选”。宋史·选举志四:“第为三等,上等免选注官。”
《國語辭典》:改选(改選)  拼音:gǎi xuǎn
1.因任期届满或其他原因而重新选举。如:「这次改选,老面孔仍占了大多数。」
2.改调官职。《晋书。卷五六。列传。江统》:「故事,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而未有身与官职同名,不在改选之例。」
《國語辭典》:席位  拼音:xí wèi
1.座位。《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2.政治团体在议会中所占的座位,藉以表示当选的人数。如:「这次选举,不知执政党能获得多少席位?」也作「席次」。
《漢語大詞典》:道藩
指铨选人才和考察官吏的机构。 唐 邵说 《筌蹄赋》:“犹蹄在兔,兔既获而蹄可以忘;犹筌在鱼,鱼既烹而筌可以息。亦何异游道藩者挥 郢 匠之斤,御道枢者削 公输 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