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亭 → 停亭”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亭吏
亭长。后汉书·百官志五“亭有亭长” 刘昭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亭吏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褚公 ﹞投 钱唐亭 住……亭吏驱公移牛屋下。”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节使杀亭吏,捕之恐无因。”
分類:亭长
《國語辭典》:亭子  拼音:tíng zi
1.供人休息的建筑物,有顶无墙。唐。杜甫 题郑县亭子诗:「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就在这燕子顶上造一个亭子镇住他。」
2.亭长之职的基层小吏。《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少为县小吏,功曹夜醉如厕,使卞执烛,不从,功曹衔之,以他事补亭子。」
3.轻便的轿子之类,有顶盖,但没有布帘。《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家租了一个破亭子,两条扁担,四个乡里人歪抬著,也没有执事。」
《國語辭典》:负弩(負弩)  拼音:fù nǔ
古时上级长官来访时,下级官吏背负弩矢在前引导以示尊敬。南朝陈。徐陵〈与王僧辩书〉:「郡将州司,郊迎负弩。」宋。苏轼诉衷情。钱塘风景古今奇〉词:「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誓江西。」
《國語辭典》:亭长(亭長)  拼音:tíng zhǎng
秦汉之制,每十里一亭,亭有长,掌理捕劾盗贼。《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此外,于都亭及门亭亦设有亭长,职掌相同。
《漢語大詞典》:少吏
小吏。 汉 代特指低于县丞、县尉的三老、亭长等。《汉书·武帝纪》:“少吏犯禁。”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少吏,小吏也。”
《漢語大詞典》:求盗(求盜)
古代亭长手下掌逐捕盗贼的亭卒。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 薛 治之。”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求盗者,旧时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令人衣求盗衣,持羽檄,从东方来,呼曰‘ 南越 兵入界’,欲因以发兵。”
《漢語大詞典》:竹叶冠(竹葉冠)
即竹皮冠。 秦 末 刘邦 为亭长时以竹皮所作之冠,后亦于宗庙祭祀时戴用。隋书·礼仪志六:“﹝今之尚书﹞既预斋祭,不容同在於朝,宜依太常及博士诸斋官例,著皁衣,絳襈,中单,竹叶冠……至 天监 三年祠部郎 沈宏 议:‘案竹叶冠,是 高祖 为亭长时所服,安可緜代为祭服哉?’”参见“ 竹皮冠 ”。
《漢語大詞典》:竹皮冠
(1). 秦 末 刘邦 以竹皮所作之冠。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 薛 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 刘氏 冠’乃是也。”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 曰:“一名‘长冠’。侧竹皮裹以纵前,高七寸,广三寸,如板。” 明 唐顺之 《歌风台》诗:“进钱今日几万计,坐中只带竹皮冠。” 清 阎尔梅 《歌风台》诗之三:“驻蹕不劳绵蕞礼,围罇仍著竹皮冠。”
(2).借指戴竹皮冠的乡野之人。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 汉高祖 一竹皮冠起田野,初不食 秦 禄,卒能除其暴。”
《漢語大詞典》:地胆(地膽)
甲虫名。即芫菁。别名葛上亭长。俗称红头娘。成虫可入药,性剧毒。太平御览卷九五一引《本草经》:“元青,春食芫华,故云元青,秋为地胆。地胆黑,头赤,味辛,有毒。主虫毒风注。”新唐书·地理志一:“ 邠州 新平郡 ……土贡:剪刀、火筯、蓽豆、澡豆、白蜜、地胆。”
《漢語大詞典》:亭佐
亭长的副手。东观汉记·赵孝王良传:“ 金 与亭佐 孟常 争言,以刃伤 常 。”
分類:亭长副手
《漢語大詞典》:歌风亭长(歌風亭長)
指 汉高祖 刘邦 。 邦 曾为 泗水 亭长,又作过《大风歌》,故称。 清 陈维崧 《沁园春·从盱眙山顶望泗州城》词:“堪凭吊,恨歌风亭长, 泗 上雄图。”
《漢語大詞典》:昌亭旅食
谓寄食 南昌 亭长处。借指寄人篱下。 唐 王勃 《白下驿饯别唐少府》诗:“ 下驛 穷交日, 昌亭 旅食年。”参见“ 昌亭之客 ”。
《漢語大詞典》:昌亭之客
下乡 (属 江苏省 淮阴市 ) 南昌 亭长的食客。原指 汉 淮阴侯 韩信 。汉书·韩信传:“ 韩信 , 淮阴 人。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从 下乡 南昌 亭长食。”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唐 王勃 《为人与蜀城父老第二书》:“若使恩裁口腹,空留 安邑 之宾;惠闕始终,取恨 昌亭 之客。”
《漢語大詞典》:昌亭之客
下乡 (属 江苏省 淮阴市 ) 南昌 亭长的食客。原指 汉 淮阴侯 韩信 。汉书·韩信传:“ 韩信 , 淮阴 人。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从 下乡 南昌 亭长食。”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唐 王勃 《为人与蜀城父老第二书》:“若使恩裁口腹,空留 安邑 之宾;惠闕始终,取恨 昌亭 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