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干蛊(幹蠱)
(1).见“ 干父之蛊 ”。
(2).泛指主事;办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 唐 包何 《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明 章懋 《方母贞节传》:“昼夜劬劬,惟以养姑教子干蛊克家为务。”
(3).干练有才能。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解纷:“ 熊曜 为 临清 尉,以干蛊闻。” 唐 白居易 《唐扬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志铭》:“行己以清廉闻,莅事以干蛊闻。”
(4). 唐 代 陆贽 向朝廷建议设立的制科之名。新唐书·陆贽传:“ 贄 説使者,请以五术省风俗,八计听吏治,三科登儁乂,四赋经财实……三科曰:茂异,贤良,干蛊。”
《漢語大詞典》:干父之蛊(幹父之蠱)
谓儿子能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易·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王弼 注:“以柔巽之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 唐 独孤及 《唐故虢州宏农县令天水赵府君墓志》:“有子若干人,训以义方,咸能被服文艺,干父之蛊。”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则夫絶弃人伦如 寳玉 其人者,自普通之德道言之,固无所辞其不忠不孝之罪;若开天眼而观之,则彼固可谓干父之蛊者也。”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 禹 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亦省作“ 干蛊 ”。 宋 洪迈 《夷坚庚志·武女异疾》:“ 鄂州 富商 武邦寧 啟大肆,货縑帛……其次子 康民 ,读书为士人。使长子干蛊。”
《漢語大詞典》:蛊干(蠱幹)
谓主事。 明 李东阳 《萧芝庵墓志铭》:“时家中落,昼为蛊干,夜归诵读不絶口,业寖就裕。”参见“ 干蛊 ”。
分類:主事
《漢語大詞典》:干蛊(幹蠱)
(1).见“ 干父之蛊 ”。
(2).泛指主事;办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 唐 包何 《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明 章懋 《方母贞节传》:“昼夜劬劬,惟以养姑教子干蛊克家为务。”
(3).干练有才能。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解纷:“ 熊曜 为 临清 尉,以干蛊闻。” 唐 白居易 《唐扬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志铭》:“行己以清廉闻,莅事以干蛊闻。”
(4). 唐 代 陆贽 向朝廷建议设立的制科之名。新唐书·陆贽传:“ 贄 説使者,请以五术省风俗,八计听吏治,三科登儁乂,四赋经财实……三科曰:茂异,贤良,干蛊。”
《漢語大詞典》:里人
(1).同里的人,同乡。晏子春秋·问上九:“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后五六岁,有里人如 成 先病,请药甚急, 成 愍而与之。” 宋 曾巩 《仙都观三门记》:“予与 齐曅 ,里人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八缸:“翁最富,以缸贮金,里人称之‘八缸’。”
(2).里中主事者。国语·鲁语上:“唯里人所命次。” 韦昭 注:“里人,里宰也。” 唐 柳宗元 《上襄阳李愬仆射献唐雅诗启》:“稗官里人,得採而歌之。”
(3).俚人,鄙俗的人。 清 吴伟业 《琵琶行》:“里人度曲 魏良辅 ,高士填词 梁伯龙 。”
《漢語大詞典》:常住
(1).佛教语。永存。《法华经》卷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苏跋陀罗窣堵波:“勿谓如来毕竟寂灭,法身常住。”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说与楞严经合:“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復变坏。”
(2).法无生灭变迁称作常住。 南朝 梁 沈约 《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南齐书·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住。”
(3).僧、道称寺舍、田地、什物等为常住物,简称常住。云笈七籤卷一二二:“道士用常住物如子孙用父母物耳,何罪之有?”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太尉 朱崖 出镇 浙 右,有 甘露 知主事者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隐用。”《水浒传》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着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了。” 清 钱谦益 《扬州石塔寺复雷塘田记》:“近寺有雷塘田一千二百五十五亩,寺僧开垦作常住田。”
(4).道观中的主事者。云笈七籤卷一二二:“尊师令其家各备香油为之焚香……常住亦为办斋食供养。”
《漢語大詞典》:亭长(亭長)
(1). 战国 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 秦 汉 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 东汉 后渐废。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 泗水 亭长。” 张守节 正义:“ 秦 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
(2). 唐 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 唐 祕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世但知乡村之吏谓之亭长,殊不知 唐 诸司多有之。尚书省,《志》云:以亭长启闭传禁约。则知三省亦有也。”
《漢語大詞典》:合长(閤長)
唐 宋 时常用以称呼中书省、尚书省、龙图阁等官署的主事官。 宋 周密武林旧事·乾淳奉亲:“上遣閤长奏知太上:‘午时二刻,恭请赴坐。’”
《漢語大詞典》:主事
(1).主持事务。孟子·万章上:“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史记·李斯列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水浒传》第六十回:“ 宋江 见 晁盖 死了,比似丧考妣一般,哭得发昏。众头领扶策 宋江 出来主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八章:“家有千百口,主事在一人。”
(2).官名。 汉 代光禄勋属官有主事。 北魏 置尚书主事令史,为令史中的首领。 隋 以后但称主事,本为雇员性质,非正规官职。 金 代始列为正官,职务以文牍杂务为主,也分管郎中、员外郎之职。 明 代于各部司官中置主事,官阶从七品升为从六品。 清 代又升为正六品,与郎中、员外郎并列为六部司官。其他官署如内务府、理藩院及各部亦有主事。 民国 初,于国务院秘书厅、各部及驻外使馆中,设主事,在佥事下,相当后之科员。《孽海花》第三五回:“所难的 唐先生 位卑职小……而且一个小小主事,突然召见,定要惹起后党疑心。”
《漢語大詞典》:司官
(1).主管官员。后汉书·陈寔传:“邻县人户归附者, 寔 輒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 李贤 注:“司官谓主司之官也。”
(2). 清 代各部属官的通称。指部内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红楼梦第一○五回:“话説 贾政 正在那里设宴请酒,忽见 赖大 急忙走上 荣禧堂 来,回 贾政 道:‘有锦衣府堂官 赵老爷 带领好几位司官,説来拜望。’”镜花缘第六五回:“ 卞滨 同 孟謨 带领司官,捧了各卷,进朝面呈。”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以五品司官而赐第赐帑,以本部郎中一年而即擢堂官,皆自来未有之旷典。”
(3).属官对其长官的自称。《中国现在记》第三回:“大人有侍郎兼衔,司官乃是新用的一个部曹,正与大人有堂属之分,这个称呼,乃是天经地义,一定而不可移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雪舫 便一力担承在身上,説道:‘大人放心,司官总有法子説得他服服帖帖的来求亲。’”
《漢語大詞典》:仪部(儀部)
(1). 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 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清 全祖望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 清 全祖望 《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漢語大詞典》:邑丞
(1).县丞。 唐 卢照邻 《五悲·悲才难》:“ 王 ( 王方 )则官终於郡吏, 杨 ( 杨亨 )则官止於邑丞。”
(2).管理公主事务的官吏。
《漢語大詞典》:里旅
指乡里群众。左传·昭公三年:“﹝ 晏子 ﹞辞曰:‘……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 杜预 注:“旅,众也。” 唐 权德舆 《开州刺史新宅记》:“工徒不劳,里旅不烦。”一说为司里,即里中主事者,其职掌卿大夫之家宅。参阅左传·昭公三年 杨伯峻 注。
《漢語大詞典》:主政
(1).主掌家政者,犹言主人。 宋 徐铉 稽神录·田达诚:“﹝鬼﹞曰:‘君家忧主人耶?吾将省之。’翌日乃还曰:‘主政在 扬州 ,甚无恙,行当归矣。’”
(2).官名。旧时各部主事的别称。 清 梁章钜 称谓录·主事:“案 汉 时虽有主事之职,至 唐 始置是官,今谓之主政。”《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两面靠墙,横七竖八摆着几副衔牌,甚么……‘钦点主政’、‘ 江西 道监察御史。’”
《漢語大詞典》:干主(幹主)
犹宗主,主事者。墨子·非命上:“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干主。” 孙诒让 间诂:“ 毕 云:干,当为斡,此管字假音。 詒让 案:后汉书·竇宪传 李 注云:干,主也。或曰,古管字。汉书·食货志 颜 注云:斡读为管同。谓主领也。 汉 隶榦、斡皆作干,经典多通用,但此干字似当读如字……干主者,犹言宗主耳。”
分類:宗主主事
《漢語大詞典》:尸臣
(1).主事之臣。汉书·郊祀志下:“王命尸臣:‘官此 栒邑 ,赐尔旂鸞黼黻琱戈。’” 颜师古 注:“尸臣,主事之臣也。” 宋 司马光 《侍读王学士挽辞》之一:“贰负纍囚象,尸臣古瑑踪。”
(2).犹尸位之臣。指居位而无所作为的臣子。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以非引上谓之导,从上之非谓之阿,见非不言谓之尸。导臣诛,阿臣刑,尸臣絀。”
《漢語大詞典》:小仪(小儀)
(1).礼仪细节。 汉 蔡邕 《明堂月令论》:“ 鲁文公 废告朔而朝, 仲尼 书讥之。《经》曰:‘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刺舍大礼而徇小仪。”南齐书·檀超传:“曲碎小仪,无烦録。”
(2). 唐 代礼部主事的别称。 唐 郑谷 《寄同年礼部赵郎中》诗:“仙步徐徐整羽衣,小仪澄澹转中仪。” 宋 计有功《唐诗记事·王涣》:“ 大顺 中…… 赵光胤 自补衮拜小仪。”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卷十二:“ 唐 人以礼部员外郎为中仪,主事为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