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作恶(作惡)  拼音:zuò è
1.做坏事,为非作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作恶之家必有馀殃。」
2.忧郁烦闷。宋。陆游 梅花绝句一○首之一○:「渐老情怀多作恶,不堪还作送梅诗。」宋。赵长卿〈眼儿媚。南枝消息杳然间〉词:「佳人环佩玉瓓珊,作恶探花还。」
3.恼恨。《儒林外史》第四五回:「那时王公作恶起来,反说姐夫你藏匿著哥,就耽不住了!」
《國語辭典》:不逞  拼音:bù chěng
不得志、不满意。《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当是不逞之人,曲为口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漢語大詞典》:奸盗(姦盜)
亦作“姧盗”。亦作“奸盗”。
(1).指为非作歹、劫盗财物。汉书·地理志下:“ 沛 楚 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贫,而 山阳 好为姦盗。” 汉 王充 论衡·幸偶:“或姧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 戚 本《石头记》第七三回总评:“一篇姦盗邪淫文字,反以《四子书》《五经》《公羊》《穀梁》、 秦 汉 诸作起,以太上感应篇结,彼何心哉!”
(2).奸人盗贼。后汉书·韩棱传:“ 棱 发擿姦盗,郡中震慄。”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南望 春申 ,东瞻 孟尝 ,袤界 薛邑 ,境边 山阳 ,逆旅行舍,姦盗所藏。”南史·王准之传:“威惠兼举,姦盗屏跡,富商野次。”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
《漢語大詞典》:贼乱(賊亂)
(1).为非作歹,制造混乱。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士仕者,污漫者也,贼乱者也,恣睢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义而唯权埶之嗜者也。” 唐 李华 《质文论》:“文则奢,奢则不逊,不逊则诈,其行也痼瘠,天下诈极则贼乱。”
(2).祸乱。史记·天官书:“蚀大角,主命者恶之;心,则为内贼乱也。”左传·宣公二年“大史书曰‘ 赵盾 弑其君’” 唐 孔颖达 疏:“国内自有贼乱,非我所能禁之,故越境得免,由义絶故也。”
(3).指乱臣贼子。《汉书·李寻传》:“故曰朝廷亡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夫警卫不脩,则患生非常。忽有醉酒狂夫,分争道路,既无尊严之仪,岂识上下之别。此为 胡 狄 起於轂下,而贼乱发於左右也。”
《漢語大詞典》:奸偷(姦偷)
亦作“姧偷”。亦作“奸偷”。 指为非作歹,偷盗财物。 汉 王褒 《僮约》:“往来市聚,慎护姧偷。” 唐 韩愈 《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学士》诗:“何况亲犴狱,敲搒发姦偷。”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旬朔内,坊市姦偷宿猾,慑气屏跡。” 宋 曾巩 《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铭》:“其为银铜场,冶者復业,而岁课大溢,为尉能发奸偷。”
《國語辭典》:流氓  拼音:liú máng
原指无业游民,后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破坏社会秩序的不法分子。如:「流氓欺负良民,警察必须将他们肃清。」《文明小史》第一一回:「说是大人生祠上的一块匾,同著长生禄位,被一班流氓打了个粉碎。」《续孽海花》第四○回:「各人召集了许多马夫流氓械斗,打了一个不可开交。」
《國語辭典》:土匪  拼音:tǔ fěi
在地方上抢劫财物,危害人民的盗匪。如:「他运到京城去的货物,在半途上全部给土匪打劫了。」也称为「土寇」、「土贼」。
《漢語大詞典》:无赖子(無賴子)
刁顽耍奸、为非作歹的人。 明 刘基 《北岭将军庙碑》:“无赖子竞起为刼,且应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顾生:“谁家无赖子来此窥伺!” 老舍 《四世同堂》六三:“ 瑞丰 一天到晚还照旧和一群无赖子去鬼混。”
《漢語大詞典》:匪兵
指为非作歹、危害人民的兵士。 石祥 《营盘山上桔子红》诗:“红军奋勇抗匪兵,血染桔子红。”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国语辞典》:业贯盈(业贯盈)  拼音:yè guàn yíng
为非作歹到极点,恶贯满盈。元。刘时中〈四块玉。官况甜〉曲:「雠多恩少皆堪叹,业贯盈,横祸满,无处闪。」也作「业贯满」。
《漢語大詞典》:边竖(邊豎)
边境地区的为非作歹分子。《魏书·广阳王深传》:“边竖构逆,以成纷梗,其所由来,非一朝也。”
《漢語大詞典》:兵匪
旧指为非作歹的军队和匪贼,或象匪贼一样的军队。 寄萍 《杨缦华女士游欧杂感》:“还有一人自以为熟悉 东亚 情形的,带着讥笑的态度说:‘ 中国 的军阀如何专横。到处闹的是兵匪。人民过着地狱的生活。’”
《國語辭典》:同流合污(同流合汙)  拼音:tóng liú hé wū
随世浮沉。语本《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后多指跟坏人一起做坏事。《三侠五义》第一一二回:「那一派的骄侈倨傲,同流合污,已然习惯成性。」
《國語辭典》:学棍(學棍)  拼音:xué gùn
依恃权势在教育界为非作歹的人。如:「在自由民主的现代,学棍已经越来越少了。」
《國語辭典》:依草附木  拼音:yī cǎo fù mù
1.精灵鬼怪附著于草木上为非作歹。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精与魅不同,山魈厉鬼,依草附木而为祟。」
2.比喻依仗他人的权势地位。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著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也作「倚草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