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两楹(兩楹)
(1).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賔就筵。” 汉 刘向 《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 况 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
(2).礼记·檀弓上:“ 殷 人殯於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即位。” 晋 陆机 《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 宋 黄庭坚 《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
(3).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北史·薛辩传:“ 裕 曰:‘近梦,恐有两楹之忧。’”
(4).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宋 范仲淹 《祭吕相公文》:“两楹告兆,万乘兴哀。”
《國語辭典》:车辕(車轅)  拼音:chē yuán
大车前部驾在牲口两边的木头,用以连接车轴。《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齐桓取士于车辕,周武取士于负薪。」
《國語辭典》:二弦  拼音:èr xián
胡琴的别名。参见「胡琴」条。
《國語辭典》:二弦(二絃)  拼音:èr xián
1.月亮的上弦与下弦。《隋书。卷二○。天文志中》:「二弦之日,日照其侧,人观其傍,故半明半魄也。」
2.比老弦细,比子弦粗的丝弦。
《國語辭典》:二胡  拼音:èr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张二弦,常以五度定弦,木制琴杆,琴筒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蒙以蟒皮,皮上置琴马。用竹制弓杆,张以马尾,穿于两弦之间演奏,属胡琴类乐器之中音乐器。早期因流行于江南一带,也称为「南胡」。经常用于独奏或合奏,属于国乐乐团当中最主要的擦弦乐器。
《國語辭典》:斜纹(斜紋)  拼音:xié wén
不是水平或垂直的条纹。如:「他穿著斜纹格子衬衫,显得很有精神。」唐。李商隐 越燕诗二首之一:「拂水斜纹乱,衔花片影微。」宋。米芾《书史》:「真纸色淡而匀静,无杂渍。斜纹皴裂在前,若一轴前破,后加新,甚众。」
《漢語大詞典》:交竹
古代织机部件。由两根长二尺、粗如手指的竹棍构成。作用是夹住交错的经线,将经线一上一下分开。
《國語辭典》:小鼓  拼音:xiǎo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又称小军鼓。鼓身由木材或金属制成,鼓面直径大于筒深,上下鼓面蒙上皮革。在非敲击面紧贴一排响弦,以煞住鼓皮的震动,使音色清脆,响弦另有调节松紧的螺丝,以备适度调节音响。演奏时以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音,为乐队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國語辭典》:吊桥(弔橋)  拼音:diào qiáo
设在城壕边,随时可以起落的便桥。《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吕布赶来,玄德急唤城上军士放下吊桥。」也作「吊桥」。
《國語辭典》:吊桥(吊橋)  拼音:diào qiáo
1.架于城壕上,可随时起落的轻便桥。《水浒传》第五八回:「知府只听得呼延灼说了,便叫军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也作「吊桥」。
2.以大钢索为主体,用许多铁条把桥面吊在钢索上的桥梁。
《漢語大詞典》:双蛇(雙蛇)
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 曼 少传 峻 学。 桓帝 时, 陇西 太守 冯緄 始拜郡,开綬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 緄 令 曼 筮之。卦成, 曼 曰:‘三岁之后,君当为边将,官有东名,当东北行三千里。復五年,更为大将军,南征。’”后以“双蛇”指结印钮的两根绶带。 北周 庾信 《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字文公神道碑》:“祖守南邦,考镇东郡,两龟为印,双蛇结綬。”
《國語辭典》:绳梯(繩梯)  拼音:shéng tī
用绳索编制而成的梯子。《宋史。卷三四八。赵遹传》:「暮夜,复遣土丁负绳梯登崖颠。」
《国语辞典》:尺骨  拼音:chǐ gǔ
脊椎动物前臂有两根骨,其中一根位于内侧,即为尺骨,外侧为桡骨。
《國語辭典》:滑竿  拼音:huá gān
一种旧式的交通工具。用竹片或绳索横绑在两根长竹竿中间,上面铺被褥,形似轿子而无盖顶,由两个人抬著走。
《國語辭典》:梆子  拼音:bāng zi
1.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敲击时发出声响,用来召集群众、报警或巡夜打更。《水浒传》第二回:「找庄上打起梆子,你众人可各执鎗棒,前来救应。」《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
2.乐器名。由两根硬木棒组成。音响脆而坚实,为梆子戏的主要击节乐器。
3.梆子腔的简称。参见「梆子腔」条。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
《國語辭典》:平衡木  拼音:píng héng mù
一种体操运动器材。是高约一公尺二十公分,五公尺长、十公分宽的长条木架,其上可可供人做各种平衡动作。
《漢語大詞典》:柱卷
法冠后部上端卷曲的两根铁柱。隋书·礼仪志六:“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筩,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隋书·礼仪志六:“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参见“ 柱后 ”。
《漢語大詞典》:柱后(柱後)
(1).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
(2).借指执法官、御史等。《文选·左思〈魏都赋〉》:“詰朝陪幄,纳言有章。亚以柱后,执法内侍。” 李周翰 注:“柱后,御史官。”
《漢語大詞典》:贞绠(貞綆)
汲井水的器具。由两根平行横木和井绳组成。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既远人世欢,还赖泉卉乐,折柳樊场圃,贞綆汲潭壑。” 黄节 补注:“此言贞綆,谓两木衡驾,引綆以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