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罔措
喻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景德传灯录·自满禅师:“情知汝罔措,僧欲进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 子瞻 尝问一后进‘近读何书’,其人答‘读某书’。 子瞻 輒问曰:‘其中有某好亭子?’其人愕然罔措,不知 子瞻 所问。”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
《國語辭典》:惘然  拼音:wǎng rán
1.若有所失的样子。《新唐书。卷二○八。宦者传下。李辅国传》:「中外闻其失势,举相贺,辅国始惘然忧,不知所出,表乞解官。」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八出:「回首乡关,望断孤云惘然。」
2.模糊不清的样子。唐。李商隐锦瑟〉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宋。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书:「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
《漢語大詞典》:那里(那裏)
亦作“ 那里 ”。 指示比较远的处所。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那里朝日才出,还应先照西楼。”儒林外史第一回:“湖边一带緑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 张寒晖 《松花江上》歌词:“我的家在 东北 松花江 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國語辭典》:失措  拼音:shī cuò
因为惊慌而不知所措。《宋史。卷四八六。外国传二。夏国传下》:「种谔在绥德节制诸军,闻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书召燕达,战怖不能下笔。」《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曹操仓皇失措。张辽曰:『丞相休惊!』」
《漢語大詞典》:刮席
谓羞惭不敢仰视,两手不知所措而摩擦坐席。后汉书·刘玄传:“ 更始 既至,居 长乐宫 ,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 更始 羞怍,俛首刮席不敢视。”《旧唐书·高骈传》:“愿陛下下念黎庶,上为宗祧,无使百代有抱恨之臣,千古留刮席之耻。” 清 钱谦益 《后饮酒》诗之二:“可怜 齐武王 ,大业困虫螘,赭汗拥牧儿,刮席奉 更始 。”
《國語辭典》:困惑  拼音:kùn huò
1.疑惑不解。如:「这个问题令人感到困惑。」
2.让人疑惑不解,不知如何是好。如:「那个问题一直困惑著我,难以抉择。」
3.疑惑不解的地方。如:「对于公司未来营运的规划,我还是有很多的困惑。」
《国语辞典》:毛了  拼音:máo le
1.恐惧、害怕得不知所措。《儒林外史》第五一回:「祁太爷毛了,只得退了堂,将犯人寄监,亲自坐轿上公馆辕门面禀了抚军。」《红楼梦》第九九回:「谁不知李十太爷是能事,把我一诈就吓毛了!」
2.受刺激而发火生气。如:「少说几句,小心把他惹毛了。」《官场现形记》第一五回:「若把老爷弄毛了,他一动气,要顶真办起来,你们吃得住吗?」
《国语辞典》:伏席  拼音:fú xí
低著头,害羞、不知所措的神态。如:「被说中心事,他困窘得伏席案前,支支吾吾说不出一句话来。」
《國語辭典》:抓瞎  拼音:zhuā xiā
比喻做事漫无条理或毫无头绪。如:「你这样胡乱抓瞎,是无法把事做好的。」也作「瞎抓」。
《國語辭典》:张皇失措(張皇失措)  拼音:zhāng huáng shī cuò
惊惶恐惧,举止失常,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清。薛福成〈书昆明何师失陷苏常事〉:「乃无事则筹略纷纭,临变已张皇失措,一闻贼至,心陨胆破。」也作「慞惶失次」。
《国语辞典》:拿把不住  拼音:ná bǎ bù zhù
不知所措,拿不定主意。如:「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不只是大家的意见反反覆覆,连我自己都有点儿拿把不住了。」
《国语辞典》:徬徨歧路  拼音:páng huáng qí lù
徘徊犹豫,不知所措。如:「许多毕业生徬徨歧路,不知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前途。」
《国语辞典》:两处为难(两处为难)  拼音:liǎng chù wéi nán
左右为难,不知所措。如:「到底是继续升学呢?还是立刻就业呢?真是令我两处为难。」《红楼梦》第一五回:「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
《国语辞典》:惊顾不遑(惊顾不遑)  拼音:jīng gù bù huáng
惊慌而不知所措的样子。《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宁曰:『此小倩也。』母惊顾不遑。」
《国语辞典》:局促不安  拼音:jú cù bù ān
形容紧张恐惧,不知所措的样子。《文明小史》第三三回:「一张方方的脸皮,一阵阵的红上来,登时觉得局促不安。」也作「跼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