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仅(不僅)  拼音:bù jǐn
不止、不单。如:「这不仅是他的意愿,也是全体同仁的意愿。」
《漢語大詞典》:便乃
连词。于是。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看 程五娘 许説五十贯酒钱,便乃向前道:‘小娘子,我与你拽过尸首来岸边,你认看。’”《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再四挽留不住,便乃设一筵宴,令众弟兄相别。”
分類:连词于是
《國語辭典》:于是乎(於是乎)  拼音:yú shì hū
表顺序承接的连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庖厨不徙,后宫不移,百官备具,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文明小史》第六○回:「少不得请教那些白时事的维新党,于是乎就有外洋留学回国考中翰林进士的那班朋友,做了手摺,请他们酌夺。」也作「于是」、「于是」。
《國語辭典》:于是  拼音:yú shì
表示后一事紧接著前一事的连接词。《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也作「于是」、「于是乎」。
《國語辭典》:于是(於是)  拼音:yú shì
表承上启下的连词。《红楼梦》第一二回:「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于是不能支持,一头跌倒。」《老残游记》第六回:「因为天阴,所以比平常更黑得早。于是喊店家拿盏灯来。」也作「于是」、「于是乎」。
《國語辭典》:再说(再說)  拼音:zài shuō
1.再商量、讨论。如:「此事明天再说。」《文明小史》第五八回:「少爷一早上制台衙门去了,总得天黑才回,大人有什么事商量,明天再说罢。」
2.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所用的拖延之辞。表示留待以后再考虑或处理。如:「这问题实在很困扰,我看再说吧!」《红楼梦》第三六回:「如今作了跟前人,那袭人该劝的也不敢十分劝了。如今且浑著,等再过二三年再说。」
3.重行申说。如:「我没听清楚,请你再说一遍。」《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
4.表示推进一层的连接词。如:「再说他也没有这份能耐。」《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再说褚大姐姐,又是个淘气精、促狭鬼,万一她撒开了,一呕我,我一辈子从不会输过嘴的人,又叫我和她说甚么?」
5.继续说。《文明小史》第二回:「张师爷听了这话,把他羞得了不得,连耳朵都绯红了,登时哑口无言,连中国话也不敢再说一句,坐在那里默默无声。」《红楼梦》第一七回:「吓的宝玉倒退,不敢再说。」
《國語辭典》:并且(並且)  拼音:bìng qiě
而且,通常连接两个句子,是用以表示平列或进一层意义的连词。如:「他的学问好,并且很能干。」
《漢語大詞典》:丕则(丕則)
连词。于是。书·康诰:“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逸周书·祭公:“丕则无遗后难。”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十:“丕则,犹言於是也。”
分類:连词于是
《國語辭典》:尽管(儘管)  拼音:jǐn guǎn
1.不加限制,随意去做。《文明小史》第一七回:「你们尽管吃,不要等我。」
2.即使、虽然。如:「尽管不知班长来不来聚餐,我们还是先帮他保留一个位置。」
《漢語大詞典》:丕乃
连词。于是。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书·立政:“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十:“丕乃,犹言於是也。”
分類:连词于是
《國語辭典》:哪怕  拼音:nǎ pà
就算是。如:「哪怕他有通天的本领,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红楼梦》第五三回:「咱们哪怕用一万两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有体面。」
《國語辭典》:以为(以為)  拼音:yǐ wéi
1.认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三国演义》第三回:「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
2.用为、用作。《左传。昭公十五年》:「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三国演义》第一○回:「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为行军司马。」
3.当作。如:「原来是你,我还以为是王先生呢!」《续孽海花》第三三回:「那班人以为是寻常的买卖客人,镖旗也许是冒充,胡哨一声,就把十万两银子抢去了。」
分類:认为连词
《国语辞典》:之外  拼音:zhī wài
表示某项事物以外的连词。如:「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分类:之外连词
《國語辭典》:而况(而況)  拼音:ér kuàng
何况、况且。
分類:连词何况
《國語辭典》:以下  拼音:yǐ xià
1.次序、位置、数目等在某一界限之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红楼梦》第六四回:「说到这里,觉得以下的话有些难说,连忙咽住。」
2.人的容貌、才华、地位等较为低劣。《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就中有引礼赞礼之人,叫做『傧相』,都不是以下人做。」
《國語辭典》:或曰  拼音:huò yuē
或说。《文选。陆机。辩亡论》:「或曰吴蜀唇齿之国,蜀灭则吴亡,理则然矣。」
《漢語大詞典》:忘其
同“ 亡2其 ”。同“ 妄2其 ”。 选择连词。犹抑。战国策·赵策二:“不识三国之憎 秦 而爱 怀 邪,忘其憎 怀 而爱 秦 邪?” 褚祖耿 集注引 王引之 曰:“忘与亡同。亡其,转语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