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草野  拼音:cǎo yě
1.民间、江湖。唐。白居易〈兰若寓居〉诗:「名宦老慵求,退身安草野。」
2.形容鄙陋、粗俗。《韩非子。说难》:「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但小侄麋鹿之性,草野惯了。」
《國語辭典》:北里  拼音:běi lǐ
1.泛指北边的村里。如:「咱家镇上亲戚多,北里有堂伯,南城有表姑。」唐。李贺〈箜篌引〉:「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
2.唐代长安妓女集居在北门平康里内,后来就以北里为妓院的代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二回:「轻性命天伦遭惨变,豁眼界北里试嬉游。」
《國語辭典》:雅俗  拼音:yǎ sú
高雅与庸俗。汉。刘熙〈释名序〉:「名号雅俗,各方名殊。」《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雅俗所归,惟称许郭。」
《漢語大詞典》:村童
(1).乡村儿童。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渔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障。村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 唐 王维 《宿郑州》诗:“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水浒传》第五回:“溪边钓叟移舟去,野外村童跨犊归。”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王荆公 ﹞平生最得意句云:‘青山捫虱坐,黄鸟挟书眠。’余以为首句是乞儿向阳,次句是村童逃学。”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
(2).指粗俗的年轻人。《水浒传》第六回:“村童量酒,想非涤器之 相如 ;丑妇当壚,不是当时之 卓氏 。”
《漢語大詞典》:盆盎
(1).盆和盎。亦泛指较大的盛器。《淮南子·精神训》:“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犹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与其未离於地也无以异。”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闻 晏 颺 皆诛,然后舅氏乃服”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见者清,所不见者浊。”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饮量:“后辈则以 葛临溪 为第一,不与之酒,从不自呼一杯。与之酒,虽盆盎无难色,长鲸一吸,涓滴不遗。”
(2).喻凡庸粗俗之器物。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二:“ 后山 诗格律高古,真所谓碌碌盆盎中,见此古罍洗者。”
《漢語大詞典》:瓦釜
(1).陶制的炊器。墨子·号令:“葆宫之墙必三重,墙之垣,守者皆累瓦釜墙上。” 岑仲勉 注:“今世乡间防偷盗爬越墙上,常嵌瓦砾碎片以防阻之,亦有置盆、罋者,即本文之‘累瓦釜墙上’也。”后汉书·礼仪志下:“瓦灶二,瓦釜二。” 宋 戴复古 《谭俊明雪中见访从而乞米》诗:“地炉烧榾柮,瓦釜煮犁祈。”
(2).古代用作简单的乐器。后以指粗俗的音乐或平庸的事物。 唐 柳宗元 《代人进瓷器状》:“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硎之德。” 明 袁宏道 《虎丘游记》:“﹝唱者﹞竞以歌喉相鬭,雅俗既陈,妍媸自别……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题记》:“大器晚成,瓦釜以久。” 刘半农 《瓦釜集·自叙》:“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 中国 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参见“ 瓦釜雷鸣 ”。
《國語辭典》:瓦釜雷鸣(瓦釜雷鳴)  拼音:wǎ fǔ léi míng
陶制的锅具中发出如雷的巨响。语出《楚辞。屈原。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比喻平庸无才德的人却居于显赫的高位。宋。黄庭坚 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诗三首之三:「经术貂蝉续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鸣。」也作「瓦釜之鸣」、「雷鸣瓦釜」。
分類:庸才显赫
《漢語大詞典》:浮俗
(1).浮薄的习俗。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正以浮俗,故无义可辨,若有义可辨,何名浮俗。” 唐 杜甫 《赠虞十五司马》诗:“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长卿:“ 长卿 清才冠世,颇凌浮俗。”
(2).浅薄,粗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证:“《太白集》《少年行》,只有数句类 太白 ,其他皆浅近浮俗,决非 太白 所作。” 叶圣陶 《倪焕之》十:“当然,灯会那种粗犷浮俗的‘白相人’风是应当改革的。”
《國語辭典》:难听(難聽)  拼音:nán tīng
1.不好听、不悦耳。如:「他唱歌像杀猪一样,真难听!」
2.不光荣、不体面。如:「这种事情说出去多难听呀!」
3.言语粗俗、刺耳。如:「他开口骂人,尽捡些难听的话。」
《漢語大詞典》:野气(野氣)
(1).野外的气象。 唐 刘希夷 《晚憩南阳旅馆》诗:“日照蓬阴转,风微野气和。”
(2).野外的雾霭。 唐 李商隐 《戏赠张书记》诗:“池光不受月,野气欲沉山。” 明 高启 《过硖石》诗:“土门闭落日,野气白于水。”
(3).山野气息。 宋 梅尧臣 《会胜院沃州亭》诗:“孤亭一入野气深,松上藤萝篱上葛。”
(4).指粗俗气息。 宋 杨万里 《郡治燕堂庭中梅花》诗:“庭中梅花如贵人,也无野气也无尘。” 朱自清 《论朗诵诗》:“单是看写出来的诗,会觉得咄咄逼人,野气、火气、教训气;可是走进群众里去听,听上几回,就会不觉得这些了。”
(5).犹兴旺。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这是新添的,前天还没卖座。生意真是野气。”
《國語辭典》:俗气(俗氣)  拼音:sú qì
1.粗俗、庸俗。《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嫌这些人俗气,每日坐在书房里做诗看书,又喜欢画几笔画。」《红楼梦》第四○回:「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
2.因听闻次数多而觉不新鲜。如:「这话我都听俗气了。」
《國語辭典》:鄙俚  拼音:bǐ lǐ
粗俗、鄙陋。晋。左思〈魏都赋〉:「非疏粝之士所能精,非鄙俚之言所能具。」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
《國語辭典》:村夫  拼音:cūn fū
乡下人。如:「村夫农妇」。《三国演义〉第三七回:「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
《國語辭典》:俚俗  拼音:lǐ sú
1.世俗、民间。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白香山诗》:「此必无之事,特一时俚俗传闻,易于耸听。」
2.鄙俗、粗野。《新五代史。卷二一。梁臣传。敬翔传》:「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
《漢語大詞典》:不典
(1).不守常道;不合准则。《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 曾运乾 正读:“典,法也。”汉书·叙传下:“皆陷狂狷,不典不式。” 颜师古 注:“典,经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古三·宋祠禄:“此盖 安石 增置之法,非祖宗故事,然终 宋 之世不改,亦不典甚矣。”
(2).不典雅,粗俗。梁书·马仙琕传:“初, 仙琕 幼名 仙婢 ,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 金 王若虚 《文辨》:“ 王元之 《待漏院记》文殊不典,人所以喜之者,特取其规讽之意耳。”
《漢語大詞典》:粗才(麤才)
亦作“麁才”。亦作“麄才”。 粗疏而少才学的人。亦指低级武官。 唐 白居易 《赴苏州至常州答贾舍人》诗:“一别承明三领郡,甘从人道是麁才。” 宋 苏轼 《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竹坞》:“麄才 杜牧 真堪笑,唤作军中十万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以为:此麤才,非大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