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暖炉(暖爐)  拼音:nuǎn lú
冬日取暖禦寒的火炉。唐。白居易〈岁除夜对酒〉诗:「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唐。鱼玄机 访赵鍊师不遇诗:「暖炉留煮药,邻院为煎茶。」
《漢語大詞典》:鸿炉(鴻鑪)
亦作“ 鸿炉 ”。亦作“ 鸿罏 ”。
1.大火炉。 唐 陈子良 《〈辩正论注〉序》:“状鸿炉之焚纎羽,犹炎景之鑠轻冰。” 唐 王起 《悬土炭赋》:“向若鸿鑪长爇,厚地斯藏,安足以调夫四气,而传之百王。” 清 黄景仁 《元日大雪迭前韵》:“蟣臣称贺孰为达,亦感鼓铸随鸿鑪。”
2.比喻天地。 唐 王利文 《石佛堂记》:“虽復道应形器,鸿罏为滞有之因;理涉名言,羣籟起谈空之亹。” 唐 刘禹锡 《贺门下裴相公启》:“运神思於鸿鑪,纳生灵於寿域。”
《漢語大詞典》:鸿垆(鴻罏)
见“ 鸿鑪 ”。
《漢語大詞典》:炎炉
亦作“ 炎炉 ”。
1.使炉火炽烈。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乃炽火炎炉,融铁挺英。”
2.炽热的火炉。亦用作刑具。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枉狱炎鑪,淫刑霜刃。” 南朝 梁简文帝 《〈昭明太子集〉序》:“炎鑪吐色,丰貂在御,留上人之重,愍终窶之氓。”法苑珠林卷十一:“沸鑊腾波,炎炉起焰。”
《國語辭典》:手炉(手爐)  拼音:shǒu lú
中置火炭,可藏于袖中取暖的小炉。
《漢語大詞典》:毡炉(氈爐)
亦作“氊炉”。 北方用以取暖的一种火炉。 唐 刘蕃 《忆长安·十一月》诗:“兽炭毡炉正好,貂裘狐白相宜。” 清 黄景仁 《初春》诗:“未觉氊炉煖,旋怀柑酒新。”
《漢語大詞典》:松炉(松爐)
烧松柴的火炉。 宋 黄庭坚 《宿山家效孟浩然》诗:“乔木縻我马,松炉依俙烟。” 元 张可久 《人月圆·开吴淞江遇雪》曲:“山僧高卧,松炉细火,茅屋衡门。”
分類:火炉
《漢語大詞典》:行炉(行爐)
可以移动的小火炉。 郭沫若 《孔雀胆》第二幕:“桌前桌右及左后隅各置鼓形矫圆凳一,柏树后有行炉、水壶之类,炉甚小,所谓‘红泥小火炉’也。”
《國語辭典》:水火炉(水火爐)  拼音:shuǐ huǒ lú
一种铜或陶制的小炉,可供暖酒、煮水之用。《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晴云便去取杯箸,暖雪便吹起小火炉来。」
《國語辭典》:烘笼(烘籠)  拼音:hōng lóng
用竹片、枝条等编成的笼子。罩在炉子或火盆上,可用来烘乾衣物。《水浒传》第五六回:「另用一个小黄帕儿,包著一条双獭尾荔枝金带,也放在包袱内,把来安在烘笼上。」
《漢語大詞典》:烘篮(烘籃)
中间放小火盆的竹篮。用以取暖或烘干衣物。
《國語辭典》:洋炉(洋爐)  拼音:yáng lú
西式煤油火炉。置有烟筒,以便将烟排到室外。也称为「洋火」。
《国语辞典》:双头汽锅(双头汽锅)  拼音:shuāng tóu qì guō
一种船舶上使用的汽锅。两端都备有火炉和火门,皆可燃烧。
《国语辞典》: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拼音:rén xīn sì tiě,guān fǎ rú lú
人心即使坚硬如铁,也敌不过如火炉般的刑律。比喻刑法无情,使人屈服。《金瓶梅》第九二回:「常言:『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从容他一夜不打紧,就翻异口词。」《警世通言。卷一四。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十字儿竹竿封著门,一碗官灯在门前。上面写著八个字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国语辞典》:炕炉子(炕炉子)  拼音:kàng lú zi
矮小的火炉,下脚装有四轮,火生著后可由炕洞推入,炕上即能得暖。
《漢語大詞典》:洪炉点雪(洪爐點雪)
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立即融化。比喻领悟、接受迅速,思想改变快。《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他原是 明悟 禪师转世,根气不同,所以出儒入墨,如洪炉点雪。”
《漢語大詞典》:笼炉(籠爐)
取暖用的火炉。南史·梁南平王伟传:“立游客省,寒暑得宜,冬有笼炉,夏设饮扇,每与宾客游其中。”
分類:取暖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