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炎赫
炽热。后汉书·质帝纪:“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忧心京京。” 唐 杜甫 《热》诗之一:“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 明 刘基 《漫成》诗之六:“炎赫迎新节,綈袍洗未乾。”
分類:炽热
《漢語大詞典》:炎炽(炎熾)
炽热。 汉 徐干 中论·治学:“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隋书·天文志:“日为阳精,光耀炎炽。” 明 张羽 《由竹溪至梅溪书赠莫云樵》诗:“出门怀清旷,入舟苦炎炽。”
分類:炽热
《漢語大詞典》:炙热(炙熱)
炽热。 清 杨炳 《农夫叹》诗:“日如火,火繖初张避犹可;日如汤,炙热之势不可当。” 巴金 《将军集·五十多个》:“他走进一家铁匠铺,拿起一个大铁锤,向着一块炙热的红铁打下去。”
分類:炽热
《漢語大詞典》:赤热(赤熱)
(1).酷热,极度炎热。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可会,脱赤热。” 宋 王令 《暑热思风》诗:“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明 汤显祖 《雨》诗:“赤热不可奈,星雩事已屡。”
(2).炽热;赤诚火热。 明 洪应明 菜根谭·应酬:“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 茅盾 《子夜》十四:“他的赤热的眼光突然落在 王妈 的手上了。” 蒋和森 《敢有歌吟动地哀》:“不仅这些赤热的诗句令人感动,连那些诗尾的署名也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动人力量。”
(3).又红又热。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五·消石:“目赤热,多眵泪。”
《漢語大詞典》:灼热(灼熱)
(1).炽热。 鲁迅 《野草·死后》:“那芦席就被掀去了,又立刻感到了日光的灼热。” 邹韬奋 《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每一颗灼热的心,在现在都爆射出要求御侮救亡的愤火。”
(2).犹激烈。 峻青 《黎明的河边》七:“灼热的枪声停止了,风吹散了飘在堤上的硝烟。”
(3).焦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 宗子美 ﹞意翁必媒定之,而翁归若忘,心灼热,隐以白母。”
(4).犹煎迫。法苑珠林卷四四:“夫与人言,常以宽详,无灼热之。”
《漢語大詞典》:焦炎
(1).炽热。神异经·东荒经:“ 东海 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盖禀至阳之为质也。”
(2).干枯。汉武帝内传:“已枯之木,蒙灵阳之润;焦炎之草,幸甘雨之溉。”
分類:干枯炽热
《漢語大詞典》:炽灼(熾灼)
(1).形容威势极盛。新唐书·奸臣传上·许敬宗:“朝廷重足事之,威宠炽灼,当时莫与比。”
(2).炽热。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头脑昏瞶得不堪,沉重得不堪,炽灼得如像火炉一样。”
《漢語大詞典》:熏炽(熏熾)
(1).犹威逼。新唐书·李宗闵传:“ 宗閔 崇私党,熏炽中外,卒以是败。”
(2).炽热。 郭沫若 《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权势的欲望也很熏炽。”
分類:炽热威逼
《漢語大詞典》:火焰(火燄)
亦作“ 火炎 ”。亦作“ 火焰 ”。
(1).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炽热的光华。 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各有攸宅兮,时闔而开;火炎为用兮,化食生财。”元史·顺帝纪七:“ 大名路 有星如火,从东南流,芒尾如曳篲,堕地有声,火燄蓬勃,久之乃息。” 瞿秋白 《关于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片断》:“火焰熠熠的飞涌,像火山似的。”
(2).喻红色的花苞。 唐 白居易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诗:“紫粉笔含尖火焰,红燕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3).喻鲜红的光彩。 唐 鲍溶 《和淮南李相公夷简喜平淄青回军之作》:“天际兽旗摇火燄,日前鱼甲动金文。”
(4).喻激情。 叶圣陶 《倪焕之》十八:“难道恋爱的火焰在她心头逐渐熄灭了么?”
(5).喻剧烈的斗争环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我们的党和军队是在群众中生了根的,是在长期革命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是有战斗力的。”
见“ 火燄 ”。
《駢字類編》:火燄
唐 元稹 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 雨摧漁火燄,風引竹枝聲。
唐 白居易 題靈隱寺紅辛夷花戲酬光上人 紫粉筆含尖火燄,紅胭脂染小蓮花。
唐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日射血珠將滴地,風飜火燄欲燒人。
《漢語大詞典》:烈气(烈氣)
(1).指太阳的炽热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言毒:“夫毒,太阳之热气也……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祸者,生於 江 南,含烈气也。” 三国 魏 曹植 《橘赋》:“禀太阳之烈气,嘉杲月之休光。” 赵幼文 校注:“烈气,即炎热之气。”
(2).谓气性刚直。后汉书·郭太传:“ 果 感悔,叩头谢负,遂改节自勑,后以烈气闻。”晋书·李雄载记:“﹝ 李雄 ﹞少以烈气闻,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
《漢語大詞典》:阳焰(陽燄)
亦作“ 阳燄 ”。亦作“ 阳焱 ”。
(1).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一下:“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燄。” 唐 元稹 《遣春》诗之四:“阳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膏明诱闇蛾,阳焱奔痴鹿。”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这又是一种渴鹿趋阳焰的事,即令它有千万蹄,每蹄各具千万翅膀,飞跑到旷野尽处,也不能得点滴的水。”
(2).指炽热的阳光。 五代 齐己 《移居西湖作》诗之一:“火云阳焰欲烧空,小槛幽窗想旧峯。”
《漢語大詞典》:熇熇
(1).炽盛貌。《诗·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毛 传:“熇熇然,炽盛也。” 郑玄 笺:“多行熇熇惨毒之恶,谁能止其祸?”
(2).炽热貌;炽烈貌。《素问·刺疟》:“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 王冰 注:“熇熇,甚热状。” 明 归有光 《上方参政书》:“重以孤寡煢然,气势无依,熇熇之惨,悬命晷刻。”
(3).兴盛貌。 明 刘基 《郁离子·灵丘丈人》:“是何昔者之熇熇,而今日之凉凉也。”
《漢語大詞典》:内火
(1).内热。 唐 孟郊 《路病》诗:“飞光赤道路,内火焦肺肝。”《再生缘》第二一回:“太后娘娘内火已散,再服一剂,须要参汤应用,以候宿食下来。”
(2).指世俗人炽热的欲望。 唐 鲍溶 《宿悟空寺赠僧》诗:“朝光畏不久,内火烧人情。”
(1).禁止野烧;禁火。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以三月本时昬心星见于辰上,使民出火;九月本黄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内火。” 唐 皎然 《奉和陆中丞使君长源寒食日作》:“因逢内火千家静,便覩行春万木荣。”
(2).指心星移位退伏,说明季节更换,夏去秋来。大戴礼记·夏小正:“九月内火。内火也者,大火。大火也者,心也。” 王筠 正义:“内音纳……下内字衍文。” 顾凤藻 集解:“八月日躔大火,心星盖已伏矣。九月又言之内,因《记》出火而及之,故变伏言内也。”
《漢語大詞典》:热火(熱火)
(1).烧火。后汉书·冯异传:“及至 南宫 ,遇大风雨, 光武 引车入道傍空舍, 异 抱薪, 邓禹 热火, 光武 对灶燎衣。”
(2).炽热的火焰。比喻激情。《孽海花》第十六回:“ 克兰斯 看到这里,忽然心里捺不住的热火喷了出来,拔出腰里的毒刀直砍进去。”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爱国的热火在每一角落里、每一个爱国同胞的心坎里燃烧着。”
(1).亲热。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这些事都不用老爷子操心。我纔听老哥儿俩一见就这样热火,我都预备妥当了。”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大水 很高兴,就跟老排长谈得挺热火。”
(2).热烈。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结局:“他们赞成 郭振山 的计划。搞得热火一点好。”
(3).热。与“冷”、“凉”相对。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饭食的确是比平日的可口,热火。” 张天民 《创业》第二章十二:“队长在这大草原上给咱们拣这牛粪干,他不凉吗?凉!他是为咱们能热火一点儿!”
《漢語大詞典》:埃郁(埃鬱)
形容炎热或炽热。《文选·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炎天方埃鬱,暑晏闋尘纷。” 李善 注:“ 毛萇 诗传曰:鬱,积也。”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惊涛沓鼓,喧豗而兽槛争奔;烈焰弥天,埃鬱而虹梁忽断。”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炎羲正埃鬱,池馆远烦蒸。”
分類:炎热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