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猜调(猜调)  拼音:cāi diào
流行于云南彝族的民歌。以问答对唱的形式表现情思与生活内涵。歌词四段,曲调活泼诙谐,节奏相当紧凑。
《国语辞典》:褒歌  拼音:bāo gē
流行于福建南部漳州一带的民歌。内容多表现男女爱情,歌词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女声曲调,节奏较为自由,常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出现,情绪柔婉含蓄。男声曲调,节奏较为工整,二拍子,情绪明朗刚劲。也称为「相褒歌」
《国语辞典》:民谣风(民谣风)  拼音:mín yáo fēng
具有浓厚民谣风格或民歌的特色。如:「这首歌有台湾民谣风,听起来很悦耳。」
《国语辞典》:两句半(两句半)  拼音:liǎng jù bàn
一种中国的民歌曲式。即在上下句的曲式结构中加一个半句。半句是不成为一个整句的衬句,能够增加音乐的变化,并且更能衬托出下句的中心内容。
《国语辞典》:绣荷包(绣荷包)  拼音:xiù hé bāo
一首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内容在刻划女子为情郎绣荷包时的心情及期盼,颇能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漢語大詞典》:风人体(風人體)
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 清 翟灏 通俗编·识馀:“ 六朝 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 唐 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亦省称“ 风人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则有风人。” 郭绍虞 校释:“‘风人’云者,谓其体从民歌中来。”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其词微而显,得风人之体。”
分類:民歌体裁
《漢語大詞典》:侗族大歌
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漢語大詞典》:刮野鬼
方言。指在外浪荡的人。陕北民歌《信天游》:“你抽洋烟我刮灰,好人抽成个刮野鬼。”
《漢語大詞典》:顾嘴(顧嘴)
犹糊口。大别山民歌《穷人小调》:“为的要顾嘴,从兵流到匪,哪知是做替死鬼,兵友啊,叫人真后悔。”
《漢語大詞典》:伧歌(傖歌)
指 南北朝 时期北地乐府民歌。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傖歌以一句为一解,中国以一章为一解。”
《國語辭典》:八角鼓  拼音:bā jiǎo gǔ
1.乐器名,打击乐器。是满族的民间乐器,明末传入北京。为单面蒙皮的八角形小鼓。其中七边各开一长形孔,用铜轴串上两个小铜钹,另一边木框上常系有两根长穗。演奏时,左手执鼓,鼓面竖立,右手敲击鼓面。早期用于满族八角鼓戏,现为单弦主要伴奏乐器。
2.曲艺类的单弦有时也以八角鼓来称呼。参见「单弦」条。
《漢語大詞典》:穷佬(窮佬)
犹穷人。壮族民歌《翼王派兵到我家》:“财主佬儿乱似麻,穷佬心里正开花。”
《國語辭典》:扭搭  拼音:niǔ da
走路时身体左右扭动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嘴对嘴的灌了一肚子,才撅著屁股,扭搭扭搭的走了。」
《國語辭典》:皮破血流  拼音:pí pò xiě liú
受伤破皮,血流出来。形容伤势严重或情况激烈的样子。《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不知如何忽然把头在石头上碰了一下,当时就皮破血流,不省人事。」
《漢語大詞典》:顺天游(順天游)
陕北 民歌的主要形式。也称“信天游”。 李季 《三边人》诗:“唱起顺天游来,山这边能听到山那边。”参见“ 信天游 ”。
分類:民歌
《國語辭典》:信天游  拼音:xìn tiān yóu
一种流行于甘肃、陕西北部及宁夏东北部的山歌。一般为七字一句,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达十数段。有两种曲调:一为音调高亢辽阔;一为曲调平稳。内容以反映爱情、日常生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