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卧薪尝胆(臥薪嘗膽)  拼音:wò xīn cháng dǎn
越王句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见《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后用以比喻刻苦自励。《宋史。卷四三五。儒林传五。胡安国传》:「太上皇帝劫制于彊敌,生往死归,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必报也。」宋。苏轼 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也作「悬胆」、「尝胆」、「尝胆卧薪」。
《漢語大詞典》:遗迸(遺迸)
战败而奔散的残兵。三国志·蜀志·王平传:“众尽星散,惟 平 所领千人,鸣鼓自持, 魏 将 张郃 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 平 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魏书·太祖纪:“ 真 等进破 侯莫陈部 ,获马牛羊十餘万头,追殄遗迸,入 大峪谷 。”
分類:战败残兵
《国语辞典》:屡败屡战(屡败屡战)  拼音:lǚ bài lǚ zhàn
虽然屡次战败,仍继续奋勇作战。相传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屡吃败仗,曾国藩上书朝廷,言及「屡战屡败」,经李元度更改为「屡败屡战」,以显示其奋勇无畏的作战精神。后多比喻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失败,仍然努力不懈。如:「这支职棒队伍,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充分发挥运动家的精神。」
《国语辞典》:卖阵之计(卖阵之计)  拼音:mài zhèn zhī jì
被敌人收买而在战阵上假作战败。《三国演义》第八八回:「吾知汝原受诸葛亮之恩,今故不战而退,正是卖阵之计。」
《国语辞典》:神圣同盟(神圣同盟)  拼音:shén shèng tóng méng
西元一八一五年拿破崙战败后,俄、普、奥三国君主所缔结的盟约,意在镇压当时欧洲各国人民的革命势力。
《国语辞典》:弃甲抛戈(弃甲抛戈)  拼音:qì jiǎ pāo gē
抛弃铠甲及武器。指战败或投降逃走。《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
《国语辞典》:三战三北(三战三北)  拼音:sān zhàn sān bò
三次作战,战败三次。形容屡次战败。《国语。吴语》:「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国语辞典》:日治时代(日治时代)  拼音:rì zhì shí dài
特指台湾被日本统治的年代。清末甲午战败,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元1895)割让台湾给日本,民国二十六(1937)年发动侵华战争,至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战败,台湾乃告光复。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期间,因抗拒日本殖民,亦有将这段时期解读为日本占据台湾。参见「日据时代」条。
《国语辞典》:割地赔款(割地赔款)  拼音:gē dì péi kuǎn
两国相战,战败一方,在不平等条约下,割让一部分国土及赔偿金额。如:「满清腐败,每次战败,都以割地赔款解决,使国家元气大伤。」
《国语辞典》:捲甲重来(捲甲重来)  拼音:juǎn jiǎ chóng lái
比喻战败后重新整顿兵力,以求战胜。《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兵家胜败真常事,捲甲重来未可知。」
《国语辞典》: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拼音:bài jūn zhī jiàng,bù kě yán yǒng
(谚语)战败的将领,没有资格谈勇敢。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明。史可法〈遗书一〉:「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实有馀恨。」明。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一一:「若夫败军之将,不可言勇。志高数奇,昔贤所悲。」
《国语辞典》:胜负乃兵家常事(胜负乃兵家常事)  拼音:shèng fù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
战胜或战败,乃是作战者常碰到的事。比喻事情不可能总是成功的。多用以鼓励人不要因一时失败而灰心丧志。《三国演义》第九三回:「胜负乃兵家常事,不足为忧。」也作「胜败乃兵家常事」。
《国语辞典》:昭王坠屦(昭王坠屦)  拼音:zhāo wáng zhuì jù
楚昭王在战败出走时,丢失一只鞋子,仍折返将之寻回。见汉。贾谊《新书。卷七。谕诚》。后比喻不忘故旧。
《国语辞典》:败将残兵(败将残兵)  拼音:bài jiàng cán bīng
战败后所残馀的兵将。形容兵力薄弱。《孤本元明杂剧。开诏救忠。第二折》:「你虽然杀了我一阵,你的军兵可也尽皆折损了,则剩下这一枝败将残兵。」也作「残兵败将」、「残军败将」。
《国语辞典》:兵败将亡(兵败将亡)  拼音:bīng bài jiàng wáng
军队战败,将领战死。形容战争失利、损失惨重。《三国演义》第三三回:「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