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众力(衆力)
(1).众人之力。书·汤誓:“ 夏王 率遏众力,率割 夏 邑。”管子·君臣下:“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 唐 杜甫 《石犀行》:“修筑隄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元 方回 《秋大热上七里滩》诗:“一檣合众力,至数十辈俱。”
(2).特指兵力。南史·张畅传:“ 彭城 众力虽多,军食不足。”宋书·殷孝祖传:“时普天同逆……咸欲奔散。 孝祖 忽至,众力不少,并傖 楚 壮士,人情於是大安。”
分類:众人兵力
《漢語大詞典》:兵势(兵勢)
(1).兵力情况。韩非子·十过:“ 秦穆公 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
(2).指用兵布阵。南史·曹武传:“ 世宗 性严明,颇识兵势,末遂封侯富显。”
(3).犹兵力。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 陕西 四路,自来只为城寨太多,分却兵势。”清史稿·饶余敏郡王阿巴泰传:“兵势单弱,不能长驱。”
《漢語大詞典》:军力(軍力)
兵力。《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袁 军掘伏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
分類:兵力
《漢語大詞典》:微阵(微陣)
指隐蔽的兵力。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为之微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
分類:隐蔽兵力
《漢語大詞典》:十围(十圍)
(1).亦作“ 十韦 ”。形容粗大。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絶,手可擢而拔。” 张铣 注:“十围,言大也。”汉书·成帝纪:“是日大风,拔 甘泉 畤中大木十韦以上。” 颜师古 注:“韦与围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子嵩 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 宋 路振 九国志·吴志·张训:“身长八尺餘,腰带十围。” 清 金农 《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阶前老槐十围大,碧罗张繖高厌厌。”按,围的长度,有一抱或径尺为围及一围等于三寸、五寸等说。
(2).谓兵力十倍于敌,则可围之。参见“ 十围五攻 ”。
《漢語大詞典》:十围五攻(十圍五攻)
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后因以“十围五攻”谓十倍于敌,可以合围;五倍于敌,可以攻战。后汉书·袁绍传:“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 李贤 注:“十倍则围之,五倍则攻之。”
分類:十倍合围
《漢語大詞典》:阵图(陣圖)
亦作“陈图”。
(1).古代军队作战时兵力部署、队形变化的图式。《唐李问对》卷中:“授之裨将,裨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陈图,此一等也。”宋史·岳飞传:“战 开德 、 曹州 皆有功, 泽 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孔明 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吴晗 《灯下集·阵图和宋辽战争》:“把队形、部署用符号标识,制成作战方案,叫作‘阵图’。”
(2).犹阵营,阵线。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在弄作家协会,先前的友和敌,都站在同一阵图里了,内幕如何,不得而知。”
(3).泛指队形。 鲁迅 《呐喊·白光》:“ 陈士成 还看见许多小头夹着黑圆圈在眼前跳舞,有时杂乱,有时也排成异样的阵图。”
(4).特指 三国 蜀 诸葛亮 所摆的八阵图。 唐 李商隐 《井络》诗:“阵图东聚 夔江 右,边柝西悬 雪岭 松。堪嘆故君成杜宇,可能 先主 是真龙?” 沈德潜 注:“阵图,即八阵图。”
《漢語大詞典》:尺箠
1.短鞭。 宋 苏轼 《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2.谓严刑峻罚。 明 高攀龙 《〈嵩台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
3.比喻御事的权力。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莫轻 龚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数兵力。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 灵武 之众乎!”
《漢語大詞典》:犄角
(1).分布兵力于不同处所,以便牵制或夹击敌人或互相支援。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某官某甲等,并率义勇之众,牙制犄角之机。” 唐 杜甫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大军不可空勤转输之粟,诸将宜穷犄角之进。”《水浒传》第九一回:“﹝ 宋江 ﹞便令 关胜 、 呼延灼 、 公孙胜 领五千军马,镇守 卫州 ,再令水军头领 李俊 、二 张 、三 阮 、二 童 ,统领水军船隻,泊聚 卫河 与城内相为犄角。” 明 张煌言 《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第兵有犄角,则敌势始分。”《文汇报》1980.1.13:“三军在 江 、 淮 、 河 、 汉 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地,互为犄角。” 张长弓 《扬起风帆向胜利》:“这个刚刚建成的定居点,一点三户,像锅撑子腿那样结为犄角之势。”
(2).对峙;并立。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公大创一馆,榜曰‘临轘’。既成,命 谢希深 、 尹师鲁 、 欧阳公 三人者,各撰一记……三子相犄角以成其文,文就,出之相较。”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词场忝两 吴 ,相与为犄角。” 梁启超 《论立法权》:“若其所以防之者,则以立法、司法两权相为犄角。”
(3).角落。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只要遇着一个大量,合他老人家坐,説了入彀……説太阳从西边儿出来,他老人家也断不肯説从西南犄角儿出来。” 冰心 《超人·寂寞》:“ 赵妈 进来问:‘我的那把剪刀呢?’…… 小小 想起来,就说:‘在那边墙犄角的树枝上挂着呢,你自己去拿罢!’”
(4).指兽类相对而生的两角。 老舍 《赶集·微神》:“没长犄角就留下须的小动物,向一块大石发了会儿楞,又颠颠着俏式的小尾巴跑了。” 乌热尔图 《森林里的歌声》:“要进这片密林,只有像松鼠一样在树根下钻来钻去,长犄角的野兽是不会闯进这样的密林的。”
《漢語大詞典》:观兵(觀兵)
显示兵力。左传·宣公十二年:“观兵以威诸侯。”史记·周本纪:“﹝ 武王 ﹞东观兵,至于 盟津 。” 三国 魏 曹丕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观兵临 江 水,水流何汤汤。” 明 宋濂 《卢龙清隐记》:“不以清为清,不以名为名,是则无所不名。可以治国,可以观兵,可以脩身,可以延龄。”
《漢語大詞典》:连兵(連兵)
(1).联合兵力;集结军队。史记·田单列传:“ 乐毅 畏诛而不敢归,以伐 齐 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 齐 。”后汉书·乌桓传:“ 光武 初, 乌桓 与 匈奴 连兵为寇。” 宋 苏轼 《贾谊论》:“ 灌婴 连兵数十万,以决 刘 吕 之雄雌。” 清 王柏心 《悲鄂州失守》诗:“连兵二十万,不能固金汤。”
(2).交兵;交战。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置阵 太平 ,开 阴晋 之道;连兵 广武 ,纳 滎阳 之城。”周书·杨乾运传:“时 纪 与其兄 湘东王 绎 争帝,遂连兵不息。” 元 卢琦 《中元回家拜祭感怀》诗:“连兵搆祸今未已,疲民重敛何敢言。”
《漢語大詞典》:陈兵(陳兵)
陈列士兵;陈设兵力。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 ﹞乃陈兵夹道,自垒及宫,左步右骑,屯围周帀,令 吕布 等捍卫前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世祖 不即见,明日,陈兵於 洛水 ,见 盆子 等。”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平乐:“常陈兵走 岭 东,掠 三水 、 清远 诸县。” 清 朱琦 《感事》诗:“天使布威德,陈兵肃幢棨。”
《漢語大詞典》:兵锋(兵鋒)
兵器的尖端或锐利部分。亦指兵力,兵势。汉书·严助传:“此一举,不挫一兵之锋,不用一卒之死,而 闽王 伏辜, 南越 被泽,威震暴王,义存危国,此则陛下深计远虑之所出也。”旧唐书·窦建德传:“既与 突厥 相连,兵锋益盛。” 宋 陈亮 《酌古论一·曹公》:“於是降 张绣 ,擒 吕布 ,毙 袁氏 ,破 乌桓 ,兵锋所加,敌人授首。”
《漢語大詞典》:兵力
军队的实力。包括人员和武器装备。战国策·秦策一:“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其城寨内兵力单弱,必不敢出城,不过自守而已。” 老舍 《四世同堂》九:“他们有极大的侵略野心,而没有整个的用兵计划与庞大得足以一鼓而攻下华北的兵力。”
《漢語大詞典》:敌军
敌人的全部兵力。例如:敌军全部被歼。
《漢語大詞典》:尺棰(尺箠)
亦作“ 尺捶 ”。
(1).一尺之棰。棰,木杖。语本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文选·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静观尺棰义,理足未尝少。” 吕延济 注:“棰,杖也……一尺之杖,无有穷时,故理足不少。”
(2).常以喻短少。 南朝 梁 沈约 《细言应令》诗:“开馆尺棰餘,筑室微尘里。” 清 姚鼐 《送张橿亭少詹为晋阳书院山长》诗:“吾生如尺捶,焉胜日取半。”
尺箠:1.短鞭。 宋 苏轼 《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2).谓严刑峻罚。 明 高攀龙 《〈嵩台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
(3).比喻御事的权力。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莫轻 龚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数兵力。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 灵武 之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