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衡石  拼音:héng shí
1.秤和秤锤。《荀子。君道》:「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
2.比喻法度、准则。南朝梁。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唱言穷轩轾,立法无衡石,一至于此。」
3.比喻权柄、相位。《旧唐书。卷八四。裴行俭传》:「二公十数年当居衡石,愿记识此辈。」宋。苏轼 祭司马君实文:「二圣见公,曰予得师。付以衡石,惟公所为。」
《國語辭典》:体重(體重)  拼音:tǐ zhòng
身体的重量。如:「再不节食,你的体重将节节上升。」
《國語辭典》:承重  拼音:chéng zhòng
1.承受重量。如:「这栋建筑有坚固的承重结构。」
2.承受宗庙与丧祭的重任,通常指隔代承受。如当事人与其父都是嫡长子,而其父先死,其祖去世时,当事人需承受宗庙与丧祭的重任,为「承重孙」。如其父与其祖父都先死,曾祖父去世时,其人为「承重曾孙」。《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类》:「长子已死,嫡孙承重。」
《國語辭典》:车轴(車軸)  拼音:chē zhóu
贯穿两个车轮,承受车身重量的圆柱形零件。《淮南子。齐俗》:「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而与毂致千里,转无穷之原也。」
《國語辭典》:斤两(斤兩)  拼音:jīn liǎng
计算重量的单位。比喻重量、分量。《西游记》第三一回:「尿泡虽大无斤两,秤铊虽小压千斤。」也作「觔两」。
《國語辭典》:轻便(輕便)  拼音:qīng biàn
1.简单方便。《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庄绍光行李轻便,遂辞了萧、孙二人,独自一辆车子先走。」《文明小史》第二十一回:「去了些扣头兑洋十六元有零,带在身边,再要轻便没有。」
2.轻盈便捷。《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绰传》:「公度善摄生,年八十馀,步履轻便。」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因晴雯睡卧警醒,且举动轻便,故夜晚一应茶水起坐呼唤之任皆悉委他一人。」
《國語辭典》:斗力(鬥力)  拼音:dòu lì
比赛力气。如:「你二人与其斗力,不如斗智。」
《國語辭典》:平衡  拼音:píng héng
1.一种仪礼。将上身与腰折成直角,使头与腰齐平。《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
2.各方面的数量或质量相互抵消,成为一种静止状态。
3.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权与物均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钩权矣。」
《漢語大詞典》:百钧(百鈞)
三千斤。形容非常重。钧,古重量单位,三十斤为钧。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赵岐 注:“百钧,三千斤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梦:“婢子许大,身如百钧重,我脆弱不堪。”
分類:三千重量
《國語辭典》:公分  拼音:gōng fēn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公制一公分等于百分之一公尺。
《国语辞典》:公两(公两)  拼音:gōng liǎng
量词。计算重量的单位。公制一公两等于十分之一公斤。也称为「两」。
《國語辭典》:载重(載重)  拼音:zài zhòng
负荷重量。如:「这部车载重多少?」
《漢語大詞典》:钧石(鈞石)
钧和石。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正钧石,角斗甬。” 宋 曾巩 《馆中祭丁元珍文》:“其蓄钧石,其出銖錙。” 宋 苏轼 《论仓法札子》:“未有百姓造銖两之罪,而人主报以钧石之刑也。”
分類:重量
《漢語大詞典》:一铢(一銖)
(1).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商君书·定分》:“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銖。”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2).喻轻微。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诗:“重士过三哺,轻才抵一銖。” 宋 陆游 《夜坐求酒诗》:“清笳嫋嫋已三弄,残火荧荧纔一銖。”
《国语辞典》:公钱(公钱)  拼音:gōng qián
量词。计算重量的单位。公制一公钱为百分之一公斤。也称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