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6,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训戒
训敕
姆训
训传
诂训
训告
成训
训诱
训故
承训
训人
训习
贻训
作训
训狐
《漢語大詞典》:训戒(訓戒)
见“ 训诫 ”。
分類:训戒
《國語辭典》:训诫(訓誡)  拼音:xùn jiè
1.教导劝诫。如:「他决定听从母亲的训诫,改过自新。」
2.少年管训处分中一种较轻微的刑罚。由少年法庭的法官在法庭内执行,以当面劝导的方式,告诉受训诫者错在哪里,以及该如何改过等。训诫后,再令少年写悔过书,并请其父母等注意管教孩子。
《漢語大詞典》:训敕(訓敕)
亦作“训勅”。 君上对臣下告谕、诫饬。 宋 宋祁 《代郑公授知制诏谢表》:“因程奏之升闻,紆睿辞之训敕,就加金艾之服,以奬朝廷之容。” 元 虞集 《敕赐龙章宝阁记》:“若夫詔告臣庶,训勑师旅,赞词弥文,日盛一日,无以加矣。”元史·世祖纪二:“ 关东 、 蒙古 、 汉 军官未经训敕者,令各乘传赴 开平 。”
《漢語大詞典》:姆训(姆訓)
女师的训诫。 宋 苏轼 《与迈求亲启》:“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 万石 之家法。”
分類:女师训诫
《漢語大詞典》:训传(訓傳)
对词语、文句的解说。《书序》:“承詔为五十九篇作传,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羣言,以立训传。” 孔颖达 疏:“帝令注解,故云承詔为五十九篇作传。以注者多言曰传,传者,传通故也。” 宋 吕陶 《长乐冯先生墓志铭》:“退而讲学诲人,每正席横经,演明大旨,凡训传之殊骋,及其肤説,则判别是否,归于至当,学者多信嚮之。” 元 王恽 《二十四大儒赞·毛萇封乐寿伯》:“温温 乐寿 , 汉 初名家,训传首出,遂正而葩。”
《漢語大詞典》:诂训(詁訓)
(1).解释古语。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徧习《五经》,皆詁训大义,不为章句。” 李贤 注引说文:“詁,训古言也。”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於是编次论语,各以羣分,穷源造极,为之詁训。” 郭沫若 《集外·〈管子集校〉叙录》:“ 宋 代言管子者以 张嵲 《读管子》一文最见功力,其文虽不足四百字,而詁训精确,洞见閫奥。”
(2).古语的意义。 晋 郭璞 《〈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詁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 宋 欧阳修 《尹源字子渐序》:“君之名 源 ,而字 子渊 。夫源发於渊,深且止也,於詁训不类,又无所表发其名之美,甚非称。” 清 曾国藩 《书〈学案小识〉后》:“ 惠定宇 、 戴东原 之流,钩研詁训,本 河间献王 实事求是之旨,薄 宋 贤为空疏。”
分類:解释意义
《漢語大詞典》:训告(訓告)
犹教导;训诫。书·无逸:“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 孔 传:“叹古之君臣,虽君明臣良,犹相道告,相安顺,相教诲以义方。” 孔颖达 疏:“相训告以善道。” 宋 王安石 《批答枢密副使韩绛邵亢知枢密院事陈升之等辞免恩命仍断来章》:“膺斯恩典,於体为宜;毋或终辞,以勤训告。” 明 方孝孺 《与采苓先生书》之一:“执事不察,而过采之,置诸宾客之列,加於子弟之上,使推所闻知,以相训告。” 萧红 《生死场》十三:“可是当走到房门又急转回来,她想起别人的训告:重要的事情谁也不能告诉,两口子也不能告诉。”
分類:教导训诫
《漢語大詞典》:成训(成訓)
(1).犹前令。过去的训令。 汉 张衡 《上疏请专事东观收检遗文》:“臣仰干史职,敢徼官守,窃贪成训,自忘顽愚。” 张震泽 校注:“成训,过去发过的训令,指曾受命做太史令。”
(2).前人成文的教诲。《文中子·王道》:“余小子,获覩成训,勤九载矣。” 唐 王勃 《〈续书〉序》:“躬奉成训,家传异闻,犹恐不得门而入。” 严复 《〈穆勒名学〉按语》:“若以中学言之,则古书成训十九皆然。”
《國語辭典》:训诱(訓誘)  拼音:xùn yòu
教诲诱导。《晋书。卷八十八。孝友传。王延传》:「农蚕之暇,训诱宗族,侃侃不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分類:教诲诱导
《漢語大詞典》:训故(訓故)
即训诂。汉书·儒林传·丁宽:“作易説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 王先谦 补注:“故詁字同。” 宋 洪适 《回霍新恩启》:“闻仁义道德之説,讲习渊源;识鸟兽草木之名,贯穿训故。”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程晋芳》:“君始为古文词,及官京师,与 笥河 师、 戴君 东原 游,乃治经,究心训故。”参见“ 训詁 ”。
分類:训诂
《國語辭典》:训诂(訓詁)  拼音:xùn gǔ
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如不聿为笔。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承训(承訓)
接受教令或教诲。逸周书·武顺:“伯不勤无以行令,卒不力无以承训。”《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皇子 肈 保育皇后,承训怀袵,导达善性,将成其器。”
《國語辭典》:训人(訓人)  拼音:xùn rén
1.训导、指责人。如:「他并不是那么爱训人,实在是求好心切啊!」
2.师长。《书经。康诰》:「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汉。孔安国。传:「凡民不循大常之教,犹刑之无赦;况在外掌众子之官、主训民者而亲犯乎?」
《漢語大詞典》:训习(訓習)
训练教习。 唐 张九龄 《敕陇右节度阴承李书》:“今年交兵,新到 陇右 ,未经戎事,大须训习。” 宋 尹洙 《乞募士兵札子》:“臣窃见诸路拣选到士兵,其间不无驍勇,然怯弱者亦多未经训习。”《三国演义》第八回:“ 蝉 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训练伍壮》:“然欲加之训习,恐妨农务。”
分類:训练教习
《國語辭典》:贻训(貽訓)  拼音:yí xùn
传给后人的格言。《晋书。卷七二。郭璞传。史臣曰》:「夫语怪徵神,伎成则贱。前修贻训,鄙乎兹道。」
《漢語大詞典》:作训(作訓)
成为典式、法则。隋书·文学传序:“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於下,下所以达情志於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謡歌颂,匡主和民。”
分類:典式法则
《漢語大詞典》:训狐(訓狐)
鸮的别名。俗称猫头鹰。 宋 黄庭坚 《演雅》诗:“训狐啄屋真行怪,蠨蛸报喜太多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四·鸮:“梟,训狐其声也。” 清 吴省钦 《慰忠祠》诗:“肉为飢鸟衔,骨为训狐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