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兴言(興言)
(1).语助词。《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兴言出宿。” 马瑞辰 通释:“兴言犹云薄言,皆语词也。”《隋书·高祖纪下》:“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化政刑,犹未尽善,兴言念此,唯以留恨。”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引 唐睿宗 诏:“ 苏安恒 文学立身,鯁直成操……奄从非命,兴言軫悼,用惻于怀,可赠諫议大夫。” 宋 王禹偁 《让西京留守表》之三:“且三千贯恩俸金,数百家之赋调,夺其膏血,奉此衰残。虽曰优臣以恩,乃是速臣之死,兴言及此,苟活何为。” 清 黄宗羲 《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督师不能用将,何名督师。兴言及此,督将之肉其足食乎!”
(2).指告谕。 晋 左思 《魏都赋》:“圣武兴言,将曜威灵。”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王于兴言,阐肄威稜。” 南朝 梁 沈约 《奏弹王源》:“陛下所以负扆兴言,思清敝俗者也。”
(3).心有所感,而发之于言。 晋 陆云 《答兄机》诗:“衔思恋行迈,兴言在临觴。” 明 杨慎 《圣泉篇赠韩石溪》诗:“荒涂欣良会,兴言遂成篇。”
《國語辭典》:言教  拼音:yán jiào
以言语教示他人。如:「身为父母,教导子女要言教、身教并重。」
《漢語大詞典》:训敕(訓敕)
亦作“训勅”。 君上对臣下告谕、诫饬。 宋 宋祁 《代郑公授知制诏谢表》:“因程奏之升闻,紆睿辞之训敕,就加金艾之服,以奬朝廷之容。” 元 虞集 《敕赐龙章宝阁记》:“若夫詔告臣庶,训勑师旅,赞词弥文,日盛一日,无以加矣。”元史·世祖纪二:“ 关东 、 蒙古 、 汉 军官未经训敕者,令各乘传赴 开平 。”
《國語辭典》:文告  拼音:wén gào
1.以文字告谕于人。《国语。周语上》:「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2.政治领袖或机关团体发布的文书。如:「总统文告」、「总监文告」。
《漢語大詞典》:教旨
(1).上对下的告谕。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 庞公 ﹞寻授 开封府 判官, 尚美人 方有宠,遣宦者称教旨,免工人市繇。公上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敢称教旨干挠府政者。’”
(2).教皇的旨意。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问是非,輒与赞和。”
《漢語大詞典》:教命
(1).犹教令。上对下的告谕。晋书·会稽王道子传:“时有人为《云中诗》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沉醉,轻出教命。’”南史·徐摛传:“ 大通 初,王总戎北侵,以 摛 兼寧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 摛 出。”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六:“时皇太后行誥命,皇后 刘氏 行教命,互遣使人宣达藩后,紊乱之弊,人不敢言。”
(2).犹指示。 明 方孝孺 《与童伯礼书》:“方从父兄之后,抒晨夕之哀,徒奉教命,冒以衰服请见,则人谓我何?”
《漢語大詞典》:谆谕(諄諭)
谆谆告谕。 太平天囯 后期,诸王所出文告,除 洪仁玕 外,多用之。 太平天囯 李秀成 《劝苏郡四乡百姓举官造册谕》:“为此再行谆諭,仰尔百姓一体知悉。”另有《侍王李世贤劝四民诚心向化纳贡投诚谆諭》《扬王李明成劝清营官兵谆諭》
《國語辭典》:户说(戶說)  拼音:hù shuō
挨家挨户告晓。《管子。水地》:「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
《漢語大詞典》:严谕(嚴諭)
严肃告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有亲取保,无亲取店家现在收管,仍严諭不得无赖借端窥探。”
分類:严肃告谕
《國語辭典》:训令(訓令)  拼音:xùn lìng
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就某种问题带有命令性指示的一种公文。
《漢語大詞典》:谕晓(諭曉)
谓告谕使明白。汉书·匈奴传下:“ 建国 元年,遣五威将 王骏 率 甄阜 、 王颯 、 陈饶 、 帛敞 、 丁业 六人,多齎金帛,重遗单于,諭晓以受命 代 汉状,因易单于故印。”
分類:告谕明白
《國語辭典》:手令  拼音:shǒu lìng
长官亲自下达的命令。《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手令诫其诸子。」《南史。卷三七。沈庆之传》:「又皇太后使至,赐攸之烛十挺,割之得太后手令曰:『国家之事,一以委公。』」
《漢語大詞典》:高脚牌
长方形木牌。用以张贴告谕、海报。下支柱脚,以便肩扛手举,故名。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时提督 马雄 驻 柳州 , 延龄 使人持高脚牌往招之。” 茅盾 《手的故事》:“这是高脚牌,一定有紧急的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