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受命
(1).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称受命于天以巩固其统治。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 宋 苏轼 《策别十八》:“昔 周 之兴, 文王 、 武王 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於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 明 吴骐 《汉昭烈》诗:“名儒 卢 郑 久周旋,正值黄星受命年。”
(2).泛指接受任务、命令。仪礼·士冠:“筮人执筴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於主人。”孟子·离娄上:“ 齐景公 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絶物也。’” 朱熹 集注:“受命,听命於人也。” 毛泽东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 太行山 庞炳勋 集团军是受命专门反共的。”
(3).特指受君主之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石恶 将会 宋 之盟,受命而出。”史记·项羽本纪:“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 宋 王安石 《上相府书》:“伏惟阁下方以古之道治天下,而某之不肖,幸以此时窃官于朝,受命佐州。”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王 魏 为东宫之臣,受命於 高祖 也。”
(4).犹受教。晏子春秋·谏上六:“公( 齐景公 )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南朝 宋 颜延之 《白鹦鹉赋》:“思受命於黄髮,独含辞而採言。”
(5).获得生命。庄子·德充符:“受命於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平脉:“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
(6).授命,牺牲生命。 明 李贽 《读史·张千载》:“﹝ 张千载 ﹞又密造一櫝, 文山 受命日,即藏其首。”
《漢語大詞典》:得使
(1).谓受教。庄子·人间世:“ 回 之未始得使,实自 回 也;得使之也,未始有 回 也;可谓虚乎?” 陈鼓应 注引 林希逸 曰:“得使,言得教诲。”
(2).得用,使唤。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 周三 那廝,又在我家得使,何不把他来招赘了?”
《漢語大詞典》:闻教(聞教)
领教;受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郎 天才,宿搆必富,可使鄙人得闻教乎?”
分類:受教
《漢語大詞典》:禀度(稟度)
犹受教。《孔子家语·辩政》:“此地民有贤於 不齐 者五人, 不齐 事之而稟度焉。”
分類:受教
《漢語大詞典》:从教(從教)
(1).听从教导。韩非子·诡使:“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
(2).指信教的人;教徒。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江楚黜教:“ 罗 至 抚州 中途,憩息於从教 陈 姓之宅。”
(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以其间缚悍 回 於 华 渭 ,禽餘匪於 寧羌 城固 ,皆治渠魁,宽胁从,曰:‘吾但治从逆,不治从教。’”
(4).从此使得;从而使。 唐 韩偓 《偶见》诗:“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 下蔡 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爱其晚年佳句,如:‘废书祇觉心无著,少饮从教睡亦清。’”
(5).听任;任凭。 宋 韦骧 《菩萨蛮》词:“白髮不须量,从教千丈长。” 明 高启 《夜雨》诗:“醉来独灭青灯卧,风雨从教滴夜长。” 清 钱谦益 《团扇篇》诗:“从教妾扇经秋掩,但愿君心并月圆。”
《漢語大詞典》:趋承(趨承)
亦作“趍承”。
(1).指就教,接受教益。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顾惟幸会之多,曾是趍承之晚。” 宋 曾巩 《与刘沆龙图启》:“未卜趋承,更增慕恋。”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趋承能不心倾尽,半为勋高半谊敦。”
(2).侍奉;侍候。 明 张居正 《元日望阙》诗:“北闕朝元忆往年,趋承长在日华边。”《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初日还强勉趋承,以后打熬不过,半眠半起。”清史稿·世祖纪二:“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
(3).趋附奉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迨至 政 宣 间,一时权倖皆自此进,气燄赫然,都总管反趋承之不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同父 挥金如土,毫无恡澁。妓家见他如此,百倍趋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你想,督办要娶姨太太,那一个不趋承巴结?”
(4).引申为迎合。 李大钊 《真理之权威》:“吾为爱真理故,而不敢有所附和唯阿,以趋承此社会。”
《漢語大詞典》:亲炙(親炙)
谓亲受教育熏陶。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 朱熹 集注:“亲近而熏炙之也。” 宋 曾巩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歟?” 郭沫若 《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可惜我对于两位的生前都不曾接近……我都缺乏直接的亲炙。”
《漢語大詞典》:同化
(1).同受教化。 清 陈鳣 《对策·巡守》:“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不得其所者,故必亲自行之。”
(2).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 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它(诗)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学校应该抱一种大愿,要同化社会,作到这一层,才是学校的成功。”
(3).语音学上指一个音变得与邻近的音相同或相似。如:“面包”(miànbāo)在口语中读miàmbāo,“面”字的韵尾n受后面的“包”字声母b的影响而变成m。
《漢語大詞典》:承风(承風)
(1).接受教化。《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2).谓迎合上官的意图。风,口风。后汉书·庞参传:“ 参 名忠直,数为左右所陷毁,以所举用忤帝旨,司隶承风案之。”明史·唐文献传:“ 文献 曰:‘亦知公无意杀之也,第臺省承风下石,而公不早讫此狱,何辞以谢天下!’”
《漢語大詞典》:猿狙
亦作“猨狙”。
(1).泛指猿猴。庄子·天运:“今取猨狙而衣以 周公 之服,彼必齕啮挽裂,尽去而后慊。”庄子·天地:“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 成玄英 疏:“猿狙,獼猴也。” 宋 刘筠 《大酺赋》:“俊軼鹰隼,巧过猿狙。” 清 方苞 《壬子七月示道希》:“夫索横於空,猿狙之所不能履也。”
(2).喻未受教化者。
《漢語大詞典》:课读(課讀)
(1).谓进行教学活动,传授知识。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张夫子:“公独处萧寺中,聚徒课读。” 徐自华 《九日闲兴》诗:“懒携樽酒登高去,课读儿曹昼掩扉。”
(2).谓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纪太傅 听説无法,便留 纪望唐 一人课读,打算给 纪献唐 另请一位先生,叫他兄弟两个各从一师受业。”
《漢語大詞典》:沾化
接受教化;感受德化。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佛法玄妙,英贤继轨,无为守道,含识霑化。”
《漢語大詞典》:所化
佛教语。谓受教化者。《维摩经·佛国品》:“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漢語大詞典》:听教(聽教)
听受教言。《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肃 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
《漢語大詞典》:受教
接受教诲。战国策·魏策四:“ 信陵君 曰:‘ 无忌 谨受教。’”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笺》:“况 昉 受教君子,将二十年。” 明 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 平原君 豁然而寤,起再拜受教。” 郭沫若 《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这是我虔诚地期待着受教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