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火药(火藥)  拼音:huǒ yào
受冲击或受热,即起剧烈化学变化而产生高热及大量气体的化合物或混合物。最早用于辟邪、驱鬼和娱乐,宋朝时始用于军事。是中国三大发明之一。
《国语辞典》:火药库(火药库)  拼音:huǒ yào kù
1.泛指集中放置枪炮弹药等武器的仓库。
2.比喻极危险的地方。如:「第一次大战前,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库。」
《國語辭典》:无烟火药(無煙火藥)  拼音:wú yān huǒ yào
以棉花等植物纤维浸于高浓度硝酸中制成的火药。其效力比寻常火药大数倍,且不发烟。也称为「棉花火药」。
《国语辞典》:棉花火药(棉花火药)  拼音:mián huā huǒ yào
用极细的上等棉花,加硝酸、硫酸等制成,稍受撞击摩擦即发火自燃。参见「无烟火药」条。
《国语辞典》:欧洲火药库(欧洲火药库)  拼音:ōu zhōu huǒ yào kù
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因半岛上内陆交通阻隔,政治上不易统一,且民族复杂,利害冲突,背后又有列强干预,易引发战争,故被称为「欧洲火药库」。
《漢語大詞典》:火药味(火藥味)
(1).火药爆炸的气味。 陆俊超 《惊涛骇浪万里行》:“炮火的硝烟弥漫着大海,空气中布满了火药味。” 郭小川 《秋歌》:“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化烟,烟气腾空;但愿它像硝烟,火药味很浓,很浓。”
(2).比喻矛盾冲突前的紧张气氛。如:他的话充满火药味。
《國語辭典》:黑色火药(黑色火藥)  拼音:hēi sè huǒ yào
一种最早的火药。由硝石、硫黄、木炭等粉末依适当比例混合而成。爆炸时烟雾很大,常用于采矿业及爆竹工业。西元十世纪时唐朝时,中国用来制作焰火。迄至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硝化甘油和硝酸纤维以前,一直是唯一的炸药材料。
《國語辭典》:红粉(紅粉)  拼音:hóng fěn
1.脂粉。唐。杜牧 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雾冷侵红粉,春阴扑翠钿。」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宝剑赠烈士,红粉赠佳人。」
2.喻指女子。唐。孟浩然 春情诗:「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唐。李商隐 马嵬诗二首之一:「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3.比喻落花。唐。岑参 长门怨诗:「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宋。辛弃疾〈满江红。家住江南〉词:「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國語辭典》:药头(藥頭)  拼音:yào tóu
药品。《水浒传》第八○回:「两个自暗暗地相约了,身边都藏了引火的药头,各自去寻个安身之处。」
分類:药物火药
《漢語大詞典》:火鼠
(1).传说中的异鼠。其毛可织火浣布。太平御览卷八二○引 晋 张勃 《吴录》:“ 日南 比景县 有火鼠,取毛为布,烧之而精,名火浣布。” 唐 张说 《喜雨赋》:“南穷火鼠之泽,北尽烛龙之会。” 宋 苏轼 《徐大正闲轩》诗:“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 清 赵翼 《途遇大雪》诗:“先生身将作火鼠,去向炎方尝溽暑。”参见“ 火鼠布 ”。
(2).古代一种鼠形武器,利用火药发挥杀伤力。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火药:“ 戚继光 帅 蓟门 ,又用火鸦、火鼠、地雷等物。”
《漢語大詞典》:火鼠布
即火浣布。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锁锁:“ 回讫 野马川 有木曰锁锁,烧之,其火经年不灭,且不作灰,彼处妇女取根製帽,入火不焚,如火鼠布云。”参见“ 火浣布 ”。参阅旧题 汉 东方朔 十洲记
分類:火浣布
《國語辭典》:火器  拼音:huǒ qì
泛指利用火药爆炸燃烧的武器。如枪、炮、火箭等。
《國語辭典》:火炮  拼音:huǒ pào
武器名。一种利用火力发射弹丸的炮。
《漢語大詞典》:后坐
发射时,由于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使武器向后运动的现象
突然的、通常是剧烈的反向运动或回弹
女子体育比赛的冠军,即“皇后宝座”例如:经过十四天激战后,韩女队登后坐。
摩托车或自行车的座鞍
轿车的后排座部分。例如:高级轿车的后坐。
《國語辭典》:发火(發火)  拼音:fā huǒ
1.起火。《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2.枪炮击发。如:「扳机虽然扣了,却没发火,看来这把手枪发生故障了。」
3.动怒、发脾气。如:「别惹他发火。」
《国语辞典》:药法(药法)  拼音:yào fǎ
使用毒药或火药的方法。
分类:毒药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