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呼吸
(1).呼气和吸气,是生物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活动。《素问·平人气象论》:“ 岐伯 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鼻口呼吸,象风气也。” 宋 苏轼 《广慧禅师真赞》:“堂堂 总公 ,僧中之龙,呼吸为云,噫欠为风。”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一直到呼吸已有些急促,他才懒懒的爬上来。”
(2).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成玄英 疏:“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得道之士,呼吸之术既备,服食之要又该。” 唐 温庭筠 《秋日》诗:“沉机日寂寥,葆素常呼吸。”引申指长生、长寿。 明 徐渭 《代贺严公生日启》:“年高德劭,永调 伊 傅 之盐梅;主圣臣贤,远迈 乔 松 之呼吸。”
(3).一呼一吸,顷刻之间。孔丛子·论势:“ 齐 楚 远而难恃, 秦 魏 呼吸而至,舍近而求远,是以虚名自累而不免近敌之困者也。”晋书·郗鉴传:“决胜负於一朝,定成败於呼吸。”
(4).比喻轻而易举。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方 介甫 ( 王安石 )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 清 恽敬 《国子监生钱君墓志铭》:“君从叔父 文敏公 维城 享大名,呼吸可致人青云。”
(5).犹呼应。 清 梁章钜 浪跡丛谈·苏斋师说杜诗:“《咏桃树》一首……中四句乃指往日言之。‘旧’字‘非’字,正相呼吸。”参见“ 呼应 ”。
(6).喻指诵读。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八:“﹝ 南中丞 ﹞转 黔 南经略使,大更风俗,凡是谿坞,呼吸文字皆同 秦 汉 之音。”
(7).犹吞吐。形容气盛势大。 唐 李白 《经乱离后书怀赠韦太守良宰》诗:“君王弃 北海 ,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 燕然 可摧倾。” 明 宋濂 《国朝名臣序颂·廉希宪》:“天啟景运,挺生人豪。豹略龙韜,呼吸风涛。”
(8).吸入;摄取。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郑玄 注:“吁荼,气出而温;呼吸,气入而寒。”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鸞凤……呼吸阳露,旷旬不食。”
(9).招致;汲引。 唐 李白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 项王 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 江 东。” 唐 元稹 《唐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宰相 段文昌 在 蜀 时,爱君之磊落善呼吸人,遂相奏天子,以君为殿中侍御史、 银州 长史、知刺史事。”
(10).声气;讯息。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定海水操:“水操用大战船……往来如织,舳艫相隔,呼吸难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 金 又广结纳,即千里外呼吸亦相通。”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小引》引 珂刚 《伟大的十年的文学》:“他吐着革命的呼吸,而同时也爱人生。”
(11).指呼出的空气。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大清早出来,人们的呼吸在寒冷的空气里凝成乳白色的热气。”
《漢語大詞典》:呼应(呼應)
(1).谓有叫有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有隔座目语者,有隔舟相呼应者。”
(2).指响应;回响。 丁玲 《水》二:“她们记起了什么似的,喊着名字,四处来寻找她们的亲人。远远近近的呼应着,可是什么也听不清。”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群山在呼应,大地在欢腾。”
(3).谓沟通。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灵之间……比较容易互相呼应。”
(4).犹应允,答应。 清 李渔 《意中缘·借兵》:“寒暄叙不成,直书情:友妻陷入豺狼穽,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锄梟獍。夸言曾向良朋逞,急救我友相呼应。”
(5).前后关联,互相照应。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造园》:“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望溪方 氏,摹仿 欧 曾 ,明于呼应顿挫之法。” 茅盾 《无题》一:“那一大段关于女主角的描写……我是处处有呼应,--嗯,处处有伏笔。”
(6).比喻调度,指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乞专简大臣督师三省,庶呼应灵而事权一。”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上》:“国家虽已设海军衙门,而皮毛徒具,精义未讲,呼应不灵,规模未备,则犹未能言实效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孙文革命运动清方档案》:“在 煊 万不敢存五日京兆之心,而视 煊 者究不免有五日京兆之见,诚恐人心一懈,呼应即因之不灵。”
《漢語大詞典》:龟肠(龜腸)
古人以为龟吸气而生,不食一物,因以比喻飢肠。南齐书·王僧虔传:“九流绳平,自不宜独苦一物,蝉腹龟肠,为日已久。”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序:“师道气於龟肠,扣兵鈐於鱼腹。” 宋 范成大 《晓出古岩呈宗伟子文》诗:“持此慰龟肠,搜枯尚能句。”
《漢語大詞典》:含吐
(1).谓调和。《淮南子·本经训》:“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
(2).孕育产生。 南朝 梁 陶弘景 《许长史旧馆坛碑》:“悠哉旷矣,宇宙之灵也……含吐万有,化育羣生。”
(3).形容出没,隐现。 唐 白居易 《三游洞序》:“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
(4).犹出入。比喻不相上下。 明 张居正 《翰林院读书说》:“含吐 邹 枚 ( 邹阳 、 枚乘 ),方驾 陆 谢 ( 陆机 、 谢灵运 )。”
(5).谓吸气、吐气。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诗:“撝呵斗极迴,含吐 黄河 涨。”
《漢語大詞典》:咳嗽
喉部或气管的黏膜受刺激时迅速吸气,随即强烈地呼气,声带振动发声,这种现象叫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也是某些疾病的症状。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如人君好战,侵陵诸侯,贪城邑之赂,轻百姓之命,则民病喉咳嗽。” 明 冯惟敏 《僧尼共犯》第三折:“猛听得邻舍家咳嗽了一声。” 老舍 《茶馆·附录》第一幕幕前:“咳嗽一声都象唱大戏。”
《漢語大詞典》:呼噏
亦作“ 呼翕 ”。
(1).呼气和吸气。 南朝 宋 周朗 《报羊希书》:“呼噏以补其气,缮嚼以辅其生。”
(2).吸入,摄取。三国志·吴志·楼玄传:“﹝陛下﹞勤心好道……呼翕清淳,与天同极。” 晋 陆机 《列仙赋》:“列仙玄妙……呼翕九阳,抱一含元。”
(3).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后用指长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三十:“乘云招 松 乔 ,呼噏永矣哉。”
(4).一息之间,形容顷刻之间。晋书·忠义传·王豹:“密祸潜起,輒在呼噏。”
(5).犹吞吐。形容气盛势大。后汉书·朱穆传:“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运赏则使饿隶富於 季孙 ,呼噏则令 伊 颜 化为 桀 跖 。” 明 宋濂 《跋三官祠记》:“公执文章政柄,呼噏一世。”
《漢語大詞典》:喷嚏(噴嚏)
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并由鼻中急速喷出,同时发出声音的现象。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光禄寺》:“ 蒋安礼 为光禄丞,斋宿寺舍。因喷嚏,鼻涕坠卓上。”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老虎﹞一茎鬍子戳在 郭孝子 鼻孔里去,戳出一个大喷嚏来,那老虎倒吓了一跳。”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一章:“强烈的汽油味和硝烟味,呛得人直打喷嚏。”
《漢語大詞典》:发火(發火)
(1).起火;燃火。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盖 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土炕:“北人以土为牀,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
(2).指引火。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发烛:“ 杭 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3).指喷火。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多幻人,能发火于颜,手为江湖,口幡毦,举足堕珠玉。”
(4).发脾气。《孽海花》第二七回:“臣从没见过老佛爷这样的发火,知道説也无益,只好跪着忍受。” 杜鹏程 《年青的朋友》二:“前面的一辆车子不肯很快让路,他又发火了。” 沙汀 《过渡》:“这个人一向脾气很好,最后一次可发火了!”
(5).燃烧。 巴金 《灭亡》第十四章:“这是一个凉夜,但他的心却热得快要发火了。”闽剧《炼印》第十场:“同样地用筷子夹着 陈魁 面前的印,但觉很轻,印到炉中,发火。”
(6).子弹经撞击后火药爆发。如:打了一枪,没有发火。
(7).谓炉灶吸气性能好,火容易生得旺。
《漢語大詞典》:呼嘘
(1).犹呼吸。指吸气或呼气。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宋 梅尧臣 《〈风异赋〉序》:“夫风者天地之气也,犹人之呼嘘喘吸。”
(2).指有意识的呼吸。道家的一种养生术。 唐 柳宗元 《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於道何如也?”参见“ 呼吸 ”。
《漢語大詞典》:呼吸
(1).呼气和吸气,是生物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活动。《素问·平人气象论》:“ 岐伯 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鼻口呼吸,象风气也。” 宋 苏轼 《广慧禅师真赞》:“堂堂 总公 ,僧中之龙,呼吸为云,噫欠为风。”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一直到呼吸已有些急促,他才懒懒的爬上来。”
(2).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成玄英 疏:“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得道之士,呼吸之术既备,服食之要又该。” 唐 温庭筠 《秋日》诗:“沉机日寂寥,葆素常呼吸。”引申指长生、长寿。 明 徐渭 《代贺严公生日启》:“年高德劭,永调 伊 傅 之盐梅;主圣臣贤,远迈 乔 松 之呼吸。”
(3).一呼一吸,顷刻之间。孔丛子·论势:“ 齐 楚 远而难恃, 秦 魏 呼吸而至,舍近而求远,是以虚名自累而不免近敌之困者也。”晋书·郗鉴传:“决胜负於一朝,定成败於呼吸。”
(4).比喻轻而易举。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方 介甫 ( 王安石 )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 清 恽敬 《国子监生钱君墓志铭》:“君从叔父 文敏公 维城 享大名,呼吸可致人青云。”
(5).犹呼应。 清 梁章钜 浪跡丛谈·苏斋师说杜诗:“《咏桃树》一首……中四句乃指往日言之。‘旧’字‘非’字,正相呼吸。”参见“ 呼应 ”。
(6).喻指诵读。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八:“﹝ 南中丞 ﹞转 黔 南经略使,大更风俗,凡是谿坞,呼吸文字皆同 秦 汉 之音。”
(7).犹吞吐。形容气盛势大。 唐 李白 《经乱离后书怀赠韦太守良宰》诗:“君王弃 北海 ,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 燕然 可摧倾。” 明 宋濂 《国朝名臣序颂·廉希宪》:“天啟景运,挺生人豪。豹略龙韜,呼吸风涛。”
(8).吸入;摄取。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郑玄 注:“吁荼,气出而温;呼吸,气入而寒。”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鸞凤……呼吸阳露,旷旬不食。”
(9).招致;汲引。 唐 李白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 项王 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 江 东。” 唐 元稹 《唐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宰相 段文昌 在 蜀 时,爱君之磊落善呼吸人,遂相奏天子,以君为殿中侍御史、 银州 长史、知刺史事。”
(10).声气;讯息。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定海水操:“水操用大战船……往来如织,舳艫相隔,呼吸难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 金 又广结纳,即千里外呼吸亦相通。”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小引》引 珂刚 《伟大的十年的文学》:“他吐着革命的呼吸,而同时也爱人生。”
(11).指呼出的空气。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大清早出来,人们的呼吸在寒冷的空气里凝成乳白色的热气。”
《漢語大詞典》:吸气(吸氣)
道家谓吸食天地之精气。《关尹子·四符》:“吸气以养精,如金生水;吸风以养神,如木生火:所以假外以延精神。”参见“ 吸风饮露 ”。
《漢語大詞典》:吸风饮露(吸風飲露)
(1).道家谓仙人以风露为饮食。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穀,吸风饮露。”
(2).比喻不吃饭。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好象他们的一群倒是吸风饮露,带了自己的家私来给社会服务的志士。”
《漢語大詞典》:深呼吸
尽力吸气再尽力呼出。 张天翼 《春风》一:“ 丁老师 摸摸下巴,深呼吸了一下,他有点替这位同事抱屈。”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门开了,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他踮起脚尖活泼地行着深呼吸。”
分類:尽力吸气
《漢語大詞典》:吁吸
谓嘘气与吸气;呼吸。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故曰吁吸也者,阴阳之交接,万物之终始。” 清 黄景仁 《夜宿中峰和洪稚存》诗:“一静息百劳,随身賸吁吸。”参见“ 吁荼 ”。
分類:吸气呼吸
《漢語大詞典》:吁荼
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尚书大传卷一下:“夏者假也,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 郑玄 注:“读曰嘘舒。”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郑玄 注:“吁荼,气出而温;呼吸,气入而寒。温则生,寒则杀也。”
《漢語大詞典》:吸溜
谓口或鼻带声吸气或吸物。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孩子只七岁,吓得吸溜着鼻涕要哭的样子。” 管桦 《清风店》二:“老头子拿一个手指头在手心里点了点,便吸溜着(把鼻烟)揉进鼻孔里去了。”
分類:吸气
《漢語大詞典》:打喷嚏(打噴嚏)
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急速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一章:“强烈的汽油味和硝烟味,呛得人直打喷嚏。”
《漢語大詞典》:吸吸溜溜
象声词。口或鼻吸气或吸物声。 梁斌 《红旗谱》二七:“ 老套子 吸吸溜溜地喝着山药粥,边喝边说。”
《漢語大詞典》:打呵欠
困倦时张大口深深吸气然后又呼出气。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 王兽医 做打呵欠科。” 金近 《小白杨要接班》:“只会打呵欠,伸懒腰,她已经老得树皮裂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