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1,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疫病
小放牛
邯郸曲
藏戏
淳流
评弹
竹琴
粤曲
假发
旱船
墨选
南胡
拍弹
评话
神拳
《國語辭典》:疫病  拼音:yì bìng
1.传染性疾病。
2.植物受细菌感染,菌体快速繁殖,导致根、茎、叶普遍迅速萎凋、死亡的病症。
《国语辞典》:小放牛  拼音:xiǎo fàng niú
1.戏曲剧目。叙村女遇一牧童,相互诘问,对答风趣而载歌载舞的故事。
2.流行于河北地区的民间歌舞。描写村姑向一牧童问路,而有逗趣、幽默的对答。由于曲调平易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十分受到欢迎,后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
《漢語大詞典》:邯郸曲(邯鄲曲)
古代 赵国 都城 邯郸 流行的舞曲。 清 姚鼐 《秦宫辞》:“ 秦皇 爱听《邯郸曲》,不及 丛臺 夜宴声。”
《漢語大詞典》:藏戏(藏戲)
藏 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西藏自治区 和 青海 、 甘肃 、 云南 、 四川 的部分地区。演出分“顿(开场式)”、“雄(正戏)”、“扎西(结尾的集体歌舞)”三部分。用鼓和钹伴奏,唱时有帮腔。人物大多戴面具。
《漢語大詞典》:淳流
广泛流行、传布。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厖眉耆耇之老,咸爱惜朝夕,愿济须臾,且观大化之淳流。”
《國語辭典》:评弹(評彈)  拼音:píng tán
一种曲艺。参见「苏州评弹」条。
《國語辭典》:竹琴  拼音:zhú qín
一种曲艺。为渔鼓传入四川后发展而成。多为一人用渔鼓、简板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唱词由韵文散文交错组成,内容以劝忠劝孝为主。唱腔有一字板、二流板、三板等类。
《国语辞典》:粤曲(粤曲)  拼音:yuè qǔ
流行于粤语地区的曲艺。以广东方言演唱,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曲调以梆子、二黄为主,表演形式除清唱外,尚有粤曲说唱、粤曲弹唱等。粤曲与粤剧关系密切,在板式、曲调等方面基本相同,二者互相吸收融化,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工,突出声腔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
《國語辭典》:假发(假髮)  拼音:jiǎ fǎ
指非由人自然生长出来的人造仿真头发。用真发、动物毛发、植物纤维、化学纤维等加工制成。如:「一阵强风,把他的假发吹落地。」
《國語辭典》:旱船  拼音:hàn chuán
1.民间游艺「跑旱船」所用的船形道具,是一种用木片或布饰等扎成的无底船。
2.园林中滨临水旁的船形房屋。
《國語辭典》:跑旱船  拼音:pǎo hàn chuán
一种民俗表演活动。由扮演女子的人站在用木片或布饰扎成的无底船中,将船舷挂在身上,手持木桨做划行状;另一人搭配表演老年船夫,边行边舞,似行于水上。辅之以乐人伴奏及诙谐的表演。《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老爷听了心中暗喜,连忙进去,原来却是起子跑旱船的。」也作「跑法船」、「旱船舞」、「撑旱船」、「采莲船」。
《國語辭典》:墨选(墨選)  拼音:mò xuǎn
明清时科举考试后,将录取者的文章加以选编成书。
《國語辭典》:南胡  拼音:nán hú
乐器名。一种胡琴,属拉弦乐器。木制琴筒,琴杆较长,蒙以蛇皮或蟒皮,声音柔和圆润,因流行于江南一带,南方人称为「南胡」。
《國語辭典》:二胡  拼音:èr hú
乐器名,擦弦乐器。张二弦,常以五度定弦,木制琴杆,琴筒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蒙以蟒皮,皮上置琴马。用竹制弓杆,张以马尾,穿于两弦之间演奏,属胡琴类乐器之中音乐器。早期因流行于江南一带,也称为「南胡」。经常用于独奏或合奏,属于国乐乐团当中最主要的擦弦乐器。
《漢語大詞典》:拍弹(拍彈)
中 唐 以后一种流行曲调。演唱时伴有表情、动作。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可及 善转喉舌,对至尊弄媚眼,作头脑,连声作词,唱新声曲,须臾即百数方休,时京城不调少年相效,谓之拍弹。”太平广记卷二○四引 唐 卢言 《卢氏杂说·米嘉荣》:“近有 陈不嫌 , 不嫌 子 意奴 ,一二十年来,絶不闻善唱,盛以拍弹行於世。拍弹起於 李可久 。”
《國語辭典》:评话(評話)  拼音:píng huà
一种讲唱文学。参见「平话」条。《醒世恒言。卷一三。勘皮靴单證二郎神》:「过了两个月,却是韩夫人设酒还席。叫下一名说评话的先生,说了几回书。」
《漢語大詞典》:神拳
拳术名。流行于义和团内的“神助义和拳”的简称。 罗惇曧 《拳变馀闻》:“义和拳称神拳,以降神召众,号令皆神语。”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五七回:“此地几条胡同内有人设了坛,练习神拳,听説是念了咒,就有神道附在身上,就会使拳,使各种兵器。” 鲍昌 《庚子风云·楔子》:“经谍报人员探知, 赵三多 等人复将过去所练之梅花拳,改名为‘神助义和拳’,简称神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