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1,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俗字
边调
花调
坠子
女书
采茶歌
疫疾
时疫
决斗
市歌
平话
南剧
流唱
鼓书
调腔
《國語辭典》:俗字  拼音:sú zì
一种异体字。流行于世俗,写法有别于正体字的另一种字体。
《漢語大詞典》:边调(邊調)
流行边地的曲调。 清 钱澄之 《读曲歌》:“边调爷孃传,小曲儂能度。” 清 黄景仁 《定风波·和余少云》词:“石歌边调,□为消愁,转助愁千尺。”《豆棚闲话·党都司死枭生首》:“那时偶然路上行走,却听得一人,唱着一隻边调曲儿,也就晓得天下万民嗟怨,如毁如焚。”
分類:流行边地
《漢語大詞典》:花调(花調)
曲艺曲种。 清 时流行于 浙江 杭州 。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声色类》:“花调:亦以五人分脚色,用絃子、琵琶、洋琴、鼓板,所唱之书,均係七字唱本,其调慢而且烂,每本五六回。”
《國語辭典》:坠子(墜子)  拼音:zhuì zi
1.挂在器物末端,做为装饰的小东西。如:「耳坠子」、「扇坠子」。《红楼梦》第五八回:「昨儿是他摆弄了那坠子半日,就坏了。」也称为「坠脚」。
2.耳坠子。《红楼梦》第三一回:「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
3.源于河南的一种曲艺。参见「坠子戏」条。
《国语辞典》:女书(女书)  拼音:nǚ shū
一种流行于湖南省南部江永县一带的妇女专用文字。起源说法不一。主要特色为:一、是一种借用和参照汉字形体建立的借源文字。二、字体修长,由右向左略倾斜,呈菱形框架。三、为表音文字,一字一音,所表语音与当地土语关系密切。四、字义不固定,需藉上下文,才能解读。
《國語辭典》:采茶歌(採茶歌)  拼音:cǎi chá gē
1.一种我国传统民间歌舞。通常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表演,亦有多于三人以上的集体表演。舞者身穿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持钱尺作为扁担、锄头、撑船竿等,女的手持花扇,作为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等,载歌载舞,气氛活跃。内容多以表现茶农劳动生活居多。
2.曲牌名。北曲入南吕宫,管色配六字调或凡字调。
《漢語大詞典》:疫疾
(1).疫病。法苑珠林卷一一六:“ 晋武帝 太康 九年,暂至 洛阳 ,时疫疾甚流,祝者皆癒。”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七:“战争之后,必有疫疾。”
(2).疫病流行。后汉书·独行传·李善:“ 建武 中疫疾, 元 家相继死没。”
分類:疫病流行
《國語辭典》:时疫(時疫)  拼音:shí yì
流行的传染病。宋。苏轼 圣散子序:「若时疫流行,平旦于大釜中煮之,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盏。」《水浒传》第二一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阎婆无钱津送,停尸在家,没做道理处。」
《國語辭典》:决斗(決鬥)  拼音:jué dòu
1.用武力决定胜败。《魏书。卷八○。侯莫陈悦传》:「黑獭至,遥望见悦,欲待明日决斗。」
2.以两人互斗来解决是非曲直。
《漢語大詞典》:市歌
流行于市民中的歌谣。 明 徐渭 《奉师季先生书三》:“今之南北东西虽殊方,而妇女儿童,耕夫舟子,塞曲征吟,市歌巷引,若所谓竹枝词,无不皆然。”
《國語辭典》:平话(平話)  拼音:píng huà
中国的一种讲唱文学。将前代的轶事渲染说唱而成,行文的方式由韵散相间到纯散体,在宋代最为盛行。如《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后亦用于指说书体的小说。也作「评话」。
《国语辞典》:南剧(南剧)  拼音:nán jù
一种流行于湖北恩施、湖南西北与四川东南地区的剧种。原名南戏,起源于荆河汉剧,有舞台演出与围鼓班子(坐唱)两种形式。属皮黄系统,唱法与汉剧相似。但小生不用尖嗓,花脸不用边音。唱腔依行当分生、旦、净、末、丑等类。以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上路(川梆子)为主。常演剧目有搬金牌、琵琶记、白兔记等。
《漢語大詞典》:流唱
(1).谓唱挽歌。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霜夜流唱,晓月升魄。” 李善 注:“流唱,挽歌也。”
(2).传唱流行的歌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
《國語辭典》:鼓书(鼓書)  拼音:gǔ shū
一种旧时的说唱艺术。由表演者一面击鼓板,一面唱说故事。参见「打鼓说书」条。
《漢語大詞典》:调腔(調腔)
戏曲剧种。也叫掉腔。现在叫“新昌高腔”。 明 末 清 初流行于 浙江 绍兴 一带,新 中国 成立前绝迹于舞台,新 中国 成立后得到了新生。传统剧目有《蔡伯喈》《三关斩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