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乾旱  拼音:gān hàn
因降雨量过少或水源不足,导致土壤、气候太过乾燥。《西游记》第三七回:「天年乾旱,草子不生,民皆饥死,甚是伤情。」
《漢語大詞典》:璇籥
亦作“璿籥”。 古人用以测定气候的玉管。 南朝 梁简文帝 《谢赐新历表》:“璿籥环璣,凤司肇律。”《宋史·乐志十六》:“葭飞璇籥孕初阳,云絶清臺荐景祥。”
《国语辞典》:冻原(冻原)  拼音:dòng yuán
气候严寒,最暖月均温恒在摄氏十度以下,仅生长地衣、苔藓类植物的地区。如加拿大北部和欧亚大陆滨临北极海区域及格陵兰沿海一带,都有冻原分布。
《國語辭典》:雨旸时若(雨暘時若)  拼音:yǔ yáng shí ruò
晴雨节候协调和顺。《幼学琼林。卷一。天文类》:「雨旸时若,系是休徵。」
《漢語大詞典》:纬度地带性
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地球球形体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各纬度热量条件的差异,使受其影响的自然地理现象也按纬度分布。
《漢語大詞典》:土壤地带性
土壤在空间上随气候、生物条件的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分为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可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从低纬到高纬出现砖红壤、红壤、棕壤、灰化土、冰沼土的变化是土壤纬度地带性的表现。中国暖温带从沿海到内陆依次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和棕漠土,即为经度地带性。在高山地区,随山体海拔升高,土壤类型随之呈垂直变化。
《國語辭典》:天寒地冻(天寒地凍)  拼音:tiān hán dì dòng
天气寒冷极了。元。姚燧〈新水令。梅花一夜漏春工套。太平令〉曲:「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共何人陪奉。」《水浒传》第六五回:「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
《国语辞典》:天高气清(天高气清)  拼音:tiān gāo qì qīng
天空高远,气候清朗。《乐府诗集。卷六。郊庙歌辞六。唐五郊乐章。白帝商音》:「白芷应节,天高气清。」《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天地下》:「至秋冬,则天转益急,故气候清明,字宙澄旷。所以说天高气清,以其转急而气紧也。」
《国语辞典》:天高气爽(天高气爽)  拼音:tiān gāo qì shuǎng
天空晴朗,气候清爽。如:「他最爱在天高气爽的秋天,出外旅游。」
《國語辭典》:天朗气清(天朗氣清)  拼音:tiān lǎng qì qīng
风和日丽,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元始天王纪》:「天朗气清,二晖缠络,玄云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也作「天清气朗」。
《漢語大詞典》:璇钥
1.亦作"璇钥"。
2.古人用以测定气候的玉管。
《國語辭典》:亚热带(亞熱帶)  拼音:yà rè dài
从气候划分的地理区域,指热带和温带间的过渡地带。气温较温带高,而比热带较有季节变化。
《漢語大詞典》:橡胶草(橡膠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气候,根部所含的胶质能制橡胶。我国 新疆 一带有野生, 东北 、 华北 、 西北 等地有栽培。
《漢語大詞典》:小气候(小氣候)
(1).由于地表面性质的不均一或人类与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特殊气候。可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黄宗英 《大雁情·她》:“它(指杨树)树种繁多,宜旱宜涝,抗风固沙。它能渐渐改变小气候,能快快献出好木材。”
(2).比喻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环境、条件等。《人民日报》1986.11.27:“ 北京市 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敞开大门,通向世界,并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外商投资的‘小气候’,欢迎海外人士前来合作。”
《国语辞典》:盛暑祁寒  拼音:shèng shǔ qí hán
最炎热与最寒冷的季节。形容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旧五代史。卷九三。晋书。崔棁传》:「指命仆役,亦用礼节,盛暑祁寒,不使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