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白幡  拼音:bái fān
一种狭长的白色旗子。在丧礼中,排列在灵柩前,作为引导,上面写著死者的职衔和姓名。也称为「引路幡」。
《國語辭典》:服降  拼音:fú xiáng
降伏、屈服。《西游记》第二八回:「这等好和尚,必是上方人物,不当小可的;若不做个威风,他怎肯服降哩?」
分類:屈服投降
《漢語大詞典》:说城(説城)
劝说举城投降。 宋 文天祥《集杜诗·行淮东》诗序:“ 李庭芝 闻余至 真州 ,以为来説城,遣使数十辈来涖杀予。”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自淮归浙东》诗序:“初七日至郡,地分官盘詰甚至,称制置司有报: 文丞相 来説城。”
分類:劝说投降
《國語辭典》:辛弃疾(辛棄疾)  拼音:xīn qì jí
人名。(西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时北方已陷于金。后归宋,治军有声,官至龙图阁待制。作品以豪放著称,具有爱国情操,且融会了经、史、子、集,创造出多种的风格。著有《稼轩词》。
《国语辞典》:献首(献首)  拼音:xiàn shǒu
献上他人首级,以示归诚投降。《三国演义》第二回:「贼势危急,贼将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
《漢語大詞典》:降路
降辂。路,通“ 輅 ”。新唐书·礼乐志九:“皇太子远游冠、絳纱袍、三师导,三少从,鸣鐃而行。降路入次,亦如鑾驾。”
投降的道路。《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若迴斾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李善 注:“广雅曰:‘徽,幡也。’徽与挥古通用。”
分類:投降道路
《國語辭典》:降顺(降順)  拼音:xiáng shùn
降服而归顺。《三国演义》第一○回:「操即用贼为前驱,兵马到处,无不降顺。」
分類:投降归顺
《國語辭典》:素幡  拼音:sù fān
白旗。《新唐书。卷二二○。东夷传。高丽传》:「藏遣男产率首领百人树素幡降,且请入朝,绩以礼见。」
《漢語大詞典》:文降
以虚文归降。犹言表面投降。后汉书·皇甫规传:“於是中外并怨,遂共诬 规 货赂羣 羌 ,令其文降。” 李贤 注:“以文簿虚降,非真心也。”晋书·苻坚载记下:“乃羈縻一方,文降而已。”新唐书·王忠嗣传:“ 乌苏米施可汗 请降, 忠嗣 以其方彊,特文降耳,乃营 木剌 、 兰山 ,谍虚实。”
《漢語大詞典》:降叛
投降叛变。三国志·吴志·周鲂传:“彼此降叛,日月有人。”隋书·天文志下:“日晕有背,背为逆,有降叛者,有反城。”
分類:投降叛变
《國語辭典》:收伏  拼音:shōu fú
降伏、制伏。《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西游记》第六回:「故调十万天兵,天罗地网收伏。」
《国语辞典》:请伏(请伏)  拼音:qǐng fú
请求投降。汉。贾谊〈过秦论〉:「彊国请伏,弱国入朝。」
《國語辭典》:收服  拼音:shōu fú
制伏对方并使其顺从。如:「他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收服那匹野马。」
《漢語大詞典》:逃降
逃跑投降。 清 丘逢甲 《海军衙门歌同温慕柳同年作》诗:“故将逃降出新将,得相从者皆风云。”
分類:逃跑投降
《漢語大詞典》:逆降
谓古代丧礼中后升阼阶者先下的仪式。仪礼·士丧礼:“卒,公卿大夫逆降復位。” 郑玄 注:“逆降者,后升者先降。”
(1).迎降,投降。三国志·魏志·荀彧传:“会 表 病死, 太祖 直趋 宛叶 如 彧 计, 表 子 琮 以州逆降。”
(2).指受降。 明 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王翠翘》:“ 翘 日在帐中,从容言大事必不可成,不如降也。 江 南苦兵久,降且得官,终身共富贵。 海 计遂决。督府佯称逆降,迫 海 寨, 海 信 翘 言,不为备,官兵突入,斩 海 首而生致 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