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6,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悟澈
默悟
悟境
参悟
发悟
机悟
才悟
晓悟
英悟
恍悟
朗悟
醒悟
灵悟
悟宗
虽悟
《漢語大詞典》:悟澈
见“ 悟彻 ”。
《漢語大詞典》:悟彻(悟徹)
亦作“ 悟澈 ”。 佛教谓破迷妄、开真智。亦指觉悟得透彻、彻底。红楼梦第二二回:“ 黛玉 又道:‘……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乾净。’ 寳釵 道:‘实在这方悟彻。’”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何玉凤 立地回心,一点灵犀悟澈,那 安龙媒 良缘有定。”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昔者屡受此苦,今已悟澈而决不作此事矣。”
《漢語大詞典》:默悟
内心领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 洪 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
《漢語大詞典》:悟境
谓了悟或忘我的境界。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诗有见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 庾肩吾 之‘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
《國語辭典》:参悟(參悟)  拼音:cān wù
参透、领悟。《红楼梦》第六四回:「袭人么,越发道学了,独自在屋里面壁呢。……你快瞧瞧去罢!或者此时参悟了也未可定。」
《漢語大詞典》:发悟(發悟)
(1).启发使领悟。 晋 桓玄 《重难王中令》:“师之为功,在於发悟,譬犹荆璞而莹拂之耳。”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卷七四:“ 澄 生当后世,传其言而已,若初决其祕发悟后人者,非至神乎。”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彼诚欲发悟上心,何不直以其意告之,而云威重不行耶?”
(2).犹发觉。南史·恩倖传·陆验:“﹝ 傅岐 ﹞尝谓 异 曰:‘卿任参国钧,荣宠如此,比日所闻,鄙秽狼藉,若使圣主发悟,欲免得乎?’”
(3).了解,领会。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 炎武 潜心有年,既得广韵之书,乃始发悟於中而旁通其説。”
《國語辭典》:机悟(機悟)  拼音:jī wù
机警敏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南齐书。卷四八。刘绘传》:「绘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
《國語辭典》:才悟  拼音:cái wù
才思颖敏,领悟力强。《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惠连幼有才悟,而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
《國語辭典》:晓悟(曉悟)  拼音:xiǎo wù
1.了解、领会。《北史。卷八二。儒林列传下。樊深》:「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背而讥之。」
2.使人领会。《醒世恒言。卷一二。佛印师四调琴娘》:「佛印时时把佛理晓悟东坡,东坡渐渐信心。」
《漢語大詞典》:英悟
亦作“ 英晤 ”。 犹颖悟。聪明;思路敏捷。旧唐书·肃宗纪:“上仁爱英悟,得之天然。” 宋 叶适 《虞夫人墓志铭》:“已而夫人生,英悟夙成,劲画丽语,不学而能。”宋史·真宗纪赞:“ 真宗 英晤之主。其初践位,相臣 李沆 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宋史·李壁传:“ 壁 少英悟,日诵万餘言,属辞精博。”
《漢語大詞典》:恍悟
猛然省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秋公 听説,心下恍悟道:‘恁般説,莫不这位小娘子是神仙下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谢芗泉之疏阔:“ 法 笑曰:‘君於某日曾假余著之,今尚在余笥中,君果忘乎?’ 谢 乃恍悟。”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 阿艾 到这个时候才突然恍悟过来。”
分類:猛然省悟
《國語辭典》:朗悟  拼音:lǎng wù
天资聪敏。《南史。卷三一。列传。张裕》:「性疏率,朗悟有才略。」《宋史。卷二四。高宗本纪一》:「资性朗悟,博学彊记,读书日诵千馀言。」
分類:颖悟敏悟
《國語辭典》:醒悟  拼音:xǐng wù
觉醒明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你道小子说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红楼梦》第一六回:「彼时赵嬷嬷已听呆了话,平儿忙笑推他,他才醒悟过来。」
《漢語大詞典》:灵悟(靈悟)
犹觉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然时之怀热诚灵悟如斯状者,盖非止 开纳 一人也,举 德国 青年,无不如是。”
分類:觉悟
《漢語大詞典》:悟宗
谓明了、会通佛理之宗旨。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火木之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遂沦於常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有先觉之明。”
《韵府拾遗 遇韵》:虽悟(虽悟)
何处士诗虽悟危藤鼠终悲在箧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