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奇赢(奇贏)  拼音:jī yíng
赢馀、利润。汉。晁错〈论贵粟疏〉:「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
分類:商人赢利
《漢語大詞典》:良贾(良賈)
善于经营的商人。荀子·修身:“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閲不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清 张惠言 《与左仲甫书》:“夫用人之道,若良贾之息物然。陆而资舟,水而资车,故时用物而不匱。”
分類:经营商人
《漢語大詞典》:大商
(1).指 商 王朝。 汉 韦孟 《讽谏诗》:“总齐羣邦,以翼 大商 。”
(2).大商人。六韬·六守:“ 太公 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寳。’”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邑庙新辟商塲极绚烂,顾求旧时担餳粥者弗可得,盖大商垄断之术工,而细氓生计尽矣。”
《國語辭典》:牙侩(牙儈)  拼音:yá kuài
居间买卖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我家出入银两,置买田产,大半是大胜寺高公做牙侩。」也称为「经纪」。
《國語辭典》:市侩(市儈)  拼音:shì kuài
介绍买卖双方成交而居间牟利的人。《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四》:「鬻两池盐者,坊市居邸主人、市侩皆论坐。」后常用以形容唯利是图的人。如:「他一副唯利是图的样子,活像人家说的市侩!」
《漢語大詞典》:市贾(市賈)
市场价格。墨子·贵义:“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孟子·滕文公上:“从 许子 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分類:市场价格
《國語辭典》:盐商(鹽商)  拼音:yán shāng
经营盐业的商人。旧时盐商纳税于官,而取得盐引,专卖盐于引地之内。至民国二十年,乃决定取销专卖制,听任人民自由买卖。《儒林外史》第四一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国语辞典》:茶商  拼音:chá shāng
贩卖茶叶的商人。《旧唐书。卷一七二。列传。令狐楚》:「既不害茶商,又不扰茶户。」
《漢語大詞典》:百贾(百賈)
各种行业的商人。汉书·尹翁归传:“ 翁归 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餽,百贾畏之。” 三国 魏 曹丕 《平準诏》:“百贾偷利,喜贱其物。” 宋 苏轼 《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诗:“归来筑祠宇,要使百贾奔。”
分類:行业商人
《漢語大詞典》:豪商
大商人。新唐书·食货志四:“四方豪商猾贾,杂处 解县 。”宋史·食货志下五:“豪商率能及限,小商或不即知,或无贴纳,则贱鬻於豪商。”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原在指那些唱导什么儿童年……第三种人文艺等等的一大批政客豪商,文人学士。”
《國語辭典》:巨商  拼音:jù shāng
财力极大的商人。《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蔡京自拜相后,有巨商大贾六七辈,赴阙投词。」明。叶宪祖《易水寒》第四折:「你守著这答,他守著那厢,煞强似阳翟巨商!」
《漢語大詞典》:巨贾
大商人。同“巨商”例如:富商巨贾。
《漢語大詞典》:纲法(綱法)
明 万历 以后所实行的商人垄断食盐运销制。 明神宗 时,因官收场盐不够,商人久候领不到盐,以致积引甚多。为疏销积引, 万历 四十五年(1617年)实行纲法。将商人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新引。纲册许各商永远据为“窝本”,每年按照册上旧数派行新引,无名的不得加入。自此以后,食盐收买运销之权均归商人,并得世袭。 清 道光 十一年(公元1831年)后一度为票法所取代,但不久又变相恢复。
《國語辭典》:官帖  拼音:guān tiè
1.官刻的字帖。
2.清朝户部发给商行的营业许可證。后亦指钞票。如:「你别怀疑这古董的来处,它可是花了大把官帖买来的。」
《漢語大詞典》:官法帖
官府刻印或拓就的名家字帖。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或云板今在,但不赐尔,故人间尤以官法帖为难得。”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禊序不入选帖:“若以笔墨之妙言之,固当居诸帖之首,乃不得列官法帖中又何哉?”亦省作“ 官帖 ”。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下:“ 欧阳公 《集古跋尾》谓近时有尚书郎 潘师旦 ,以官帖私自模刻於家。”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下:“ 豫章 士友 董良史 家有法帖石本数卷,与 淳化 官帖规模相似,而笔意差弱,似不逮所见诸本,且不知所出。”
《漢語大詞典》:末游
贾谊 《论积贮疏》:“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游食,不劳而食;末技游食之民,指商人。后因以“末游”称商人。《左传·文公二年》“废六关” 晋 杜预 注:“ 塞关 、 阳关 之属凡六关,所以禁絶末游,而废之。” 宋 王禹偁 《送李巽序》:“古者,设关所以禁末游,为市所以通货殖,后世因而有税焉。”
《漢語大詞典》:便换
唐 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商人至京,将钱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或各军各使等机构,换取票券。商人离京去各地经商,可凭券至当地有关机构取款,谓之“便换”。此法 宋 代犹行。旧唐书·食货志上:“茶商等公私便换见钱,并须禁断。”宋史·食货志下二:“先是, 太祖 时取 唐 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於诸州便换。其法:商人入钱左藏库,先经三司投牒,乃输於库。”用便换方式汇兑的票券也称“便换”。 唐 赵璘 因话录·羽部:“有士鬻产於外,得钱数百緡,惧川途之难賷也,祈所知纳於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置之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