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胡贾(胡賈)
经商的胡人。后亦泛称外国商人。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寧计资。” 清 梅曾亮 《送韩珠船序》:“惟 英吉利 ……越国万里,踔一船环叩海疆,诈言求市,惊恐民吏。边疆吏将以阑入边关罪罪之,当也。天子独察其胡贾,行无远识。”
《漢語大詞典》:茶客
(1).在茶馆饮茶的顾客。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二折:“我且在这阁子里歇一歇,若有茶客来时,着我知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泡茶乘凉,带着谈天,可奈茶客太多,人声嘈杂。” 沙汀 《丁跛公》:“每喝一口,就拿眼角扫一下前后左右的茶客。”
(2).经营茶业的商人。 宋 林逋 《无为军》诗:“酒家楼阁摇风旆,茶客舟船簇雨檣。”
《漢語大詞典》:算商
向商人征税。新五代史·闽世家·王延羲:“国计使 陈匡范 增算商之法以献, 曦 曰:‘ 匡范 人中宝也。’已而岁入不登其数,乃借於民以足之, 匡范 以忧死。”
分類:商人征税
《國語辭典》:奸商  拼音:jiān shāng
奸诈狡猾、唯利是图的商人。如:「在商场上,他是一个不择手段以获取暴利的奸商。」
《國語辭典》:行会(行會)  拼音:háng huì
同业组织。由同行的人共同组织而成,早期多为贸易与工匠团体,其目的在于协调利益冲突、议订行规,以及建立行业的社会正当性。行会又称基尔特,即英文Guild的中文音译。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行」初现于隋代,指都市中的各种行业与组织;清代以后,主要以「会」、「公所」、「帮」来指称同业组织。参见「基尔特」条。
《國語辭典》:盐引(鹽引)  拼音:yán yǐn
1.明清时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由户部印发的称为「盐引」;由各地盐政所发的称为「盐票」。
2.盐包。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一折:「快准备著五千船盐引,十万担茶挑。」
《漢語大詞典》:中纳(中納)
宋 代募商人运粮秣至边境地区,以供军需,而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指定地点领取现金或盐茶等物,谓之“入中”,亦称“ 中纳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缮备》:“这盐呵,是银山雪障连天晃,海煎成夏草秋粮。平看取盐花灶场,儘支排中纳边商。”
《漢語大詞典》:小商
(1).经营规模不大的商人。宋史·食货志下五:“初,禁 淮南 盐,小商已困。至是,益不能行。”
(2).今多指只有少量资金,购入商品转售给消费者,不雇工人或店员,自己从事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劳动,以其收入为生活的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亦称“ 小商人 ”。
《國語辭典》:私商  拼音:sī shāng
贩运私货的商人。《水浒传》第三六回:「这个卖酒的,是此间揭阳岭人,只靠做私商道路。」
《國語辭典》:客商  拼音:kè shāng
往来各地运货做生意的人。《韩非子。难二》:「利商市关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文明小史》第一五回:「从前说中国釐捐局留难客商,客商见了都要头疼。」
《國語辭典》:便钱(便錢)  拼音:biàn qián
宋开宝年间发行的票券。古时商人行贾各地,携钱不便,故常至朝廷所设的便钱务,申请以钱换券,凭券至各州取钱。凡持券兑换,必须当天给付,因其便利取钱,故称「便钱」。
《國語辭典》:细眉(細眉)  拼音:xì méi
1.纤细的眉毛。宋。林逋〈咏蝶〉诗:「细眉双耸敌秋毫,荏苒芳园日几遭。」
2.一种古钱。《隋书。卷二四。食货志》:「邺中用钱,有赤熟、细眉、赤生之异。」
《漢語大詞典》:豪贾(豪賈)
大商人。新唐书·食货志四:“ 江 淮 豪贾射利,或时倍之,官收不能过半,民始怨矣。” 宋 王安石 《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大农富工豪贾之家。”
《漢語大詞典》:郑商(鄭商)
指 春秋 郑国 商人 弦高 。 秦 师将侵 郑 ,适 高 入 周 经商,遇 秦 师于 滑 。 高 以牛十二,谓奉 郑 君之命犒师。 秦 师以为 郑国 有备,灭 滑 而还。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国语·周语中“ 秦 师将袭 郑 ……是行也, 秦 师还” 三国 吴 韦昭 注:“ 郑 商觉之,矫以 郑伯 之命犒之,故还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贩牛之 郑 商,可以退敌师。”
分類:商人
《國語辭典》:京报(京報)  拼音:jīng bào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贩售类似报纸的出版物。以活体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阁发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议等京城内的官方文书、政治情报。页数不定,一月一期。《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个旨意,从内阁抄了出来,几天儿工夫,就上了京报。」《二十年目睹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每人给与薙刀一把,大约总有些降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