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高断(高斷)
英明判断。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时 谢渊 、 谢厷 等各陈便宜”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会稽典录》:“ 公绪 早夭,同盟所哀。闻其子志行明辩,而被闇昧之谤,望诸夫子烈然高断,而各怀迟疑,非所望也。”
分類:英明判断
《國語辭典》:以言取人  拼音:yǐ yán qǔ rén
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其人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澹台灭明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漢語大詞典》:以疑决疑(以疑決疑)
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漢語大詞典》:以毛相马(以毛相馬)
根据毛色判断马的优劣。比喻从表面上看问题,其所得认识往往与实际不符。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
《國語辭典》:诊断(診斷)  拼音:zhěn duàn
医生诊视病患的症状,以判定病情。如:「旧时因交通不便,难以运送病患就医,故多请医生至家中诊断病情。」
《漢語大詞典》:直言判断(直言判斷)
逻辑学名词。亦称定言判断。是无条件地反映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它通过联系词“是”与“不是”来肯定与否定事物的某种属性。例如:“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和“自然界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直言判断。它的公式是:S是(不是)P。人们以直言判断来表现已获得关于客观现实规律的知识。
《漢語大詞典》:亭决(亭決)
谓公正的判断。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 先簏 ﹞暇则徒步造访诸君,与辨论前世音学,暨近人 江 、 戴 、 段 、 孔 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讥亭决,穷日夜不倦。”
分類:公正判断
《漢語大詞典》:偷换论题
通常指在证明过程中把需要证明的判断偷换为另一个判断。例如,本应证明“美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却去证明“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反驳中把需要反驳的判断偷换为另一个判断,也是偷换论题。
《漢語大詞典》:特称判断
反映某类事物中至少有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有些同学是三好学生”、“有的学科不是必修课”。
《漢語大詞典》:眼诀(眼訣)
凭眼力来判断事物的口诀。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宜黄人相船》:“ 宜黄 人多能相船,但父子相传眼诀,而无所谓占书之类。”
《漢語大詞典》:翔折
推详判断。 清 王夫之 《家世》:“﹝先君﹞每以理极一往,翔折取意为至,而不多取繢藻。”
分類:判断
《漢語大詞典》:下断语(下斷語)
作出判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在我们旁观的呢,实在不敢下断语。”
分類:出判判断
《漢語大詞典》:形式逻辑(形式邏輯)
关于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要思维形式和研究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内容。
《国语辞典》:剖决如流(剖决如流)  拼音:pǒu jué rú liú
形容办事时分析判断极为敏捷。《隋书。卷六六。列传。裴政》:「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明史。卷一五四。陈洽列传》:「覈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
《国语辞典》:另当别论(另当别论)  拼音:lìng dāng bié lùn
依不同或特殊的情况做考量和判断。如:「请同学不要在考试期间请假,若有重大事故,自应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