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负曝(負曝)
(1).冬天晒太阳取暖。语出列子·杨朱:“昔者 宋国 有田夫,常衣緼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纊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蘧园 有《负曝闲谈》。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 黄二官 陪着 谢先生 ,坐在那里负曝谈天。”
(2).引申为所献微薄。 谢觉哉 《寿朱德同志六秩次必武同志韵》之一:“八千岁月荫长远,负曝携芹祝寿椿。”
《漢語大詞典》:冻芋(凍芋)
指芋艿。因成熟较晚,常于冬天食用,故称。 唐 轩辕弥明 《石鼎联句》:“秋瓜未落蒂,冻芋强抽萌。” 宋 陆游 《岁暮》诗:“冻芋浊醪邀里巷,昏烟湿雪暗郊墟。”
《国语辞典》:奉蒸尝(奉蒸尝)  拼音:fèng zhēng cháng
蒸,冬天祭礼名。尝,秋天祭礼名。奉蒸尝指主持祭祀。为古时家庭主妇的重要职务。唐。白行简《李娃传》:「君当结媛鼎族,以奉蒸尝。」
《國語辭典》:冬防  拼音:dōng fáng
每年岁末隆冬,因气候严寒,一般民众于夜晚或凌晨活动减少,宵小之徒多趁机活动,如盗窃、抢劫等,警察人员为维护地方治安,故于旧历年前后,实施一个月或超过一个月以上的防卫治安措施,以提高警觉,加强戒备,称为「冬防」。
《國語辭典》:热病(熱病)  拼音:rè bìng
中医指夏天的暑病,或因外感暑热而引发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较急,而且容易化燥伤阴。
《漢語大詞典》:客冬
去年冬天。 清 黄景仁 《晓过滁州》诗:“客冬记经此,归路方駸駸。” 清 薛福成 《上李伯相论西人传教书》:“客冬 金陵 侍坐……英气伟辩,感发愚衷,至今耿耿。”
分類:去年冬天
《漢語大詞典》:冬霰
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颜特进〈侍宴〉诗》:“桂栋留夏飇,兰橑停冬霰。” 隋 江总 《玄圃石室铭》:“秋云卷闇,冬霰停阴。”
《漢語大詞典》:元阴(元陰)
(1).中医学名词。亦称“ 真阴 ”、“ 真水 ”。与“元阳”相互依存为用,同为生命的本元,故名。
(2).即玄阴。谓冬天阴霾之气。 明 杨慎 《至后雪》:“白雪晃元阴,清都带玉岑。” 清 姚鼐 《感冬》诗:“元阴蔽朝日,坚冰嗣微霜。”
《國語辭典》:腊肉(臘肉)  拼音:là ròu
渍以盐或酱而后晒乾、风乾或熏乾的肉。《儒林外史》第一回:「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
《漢語大詞典》:洞子
(1).古代一种攻城器械。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 邵青 等﹞攻击不息,用云梯、三梢五梢大砲百餘座,天桥、对楼、鵞车、洞子,四面填壕,志在必得。”宋史·李汉琼传:“攻城者以牛革冒木上,士卒蒙之而进,谓之洞子。”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金 兵益置大礮十四所,更用鹅车、洞子拥迫城下,矢石乱发,军民死伤甚众。”参见“ 洞屋 ”。
(2).洞穴;坑道。 巴金 《军长的心》:“今天搜山,在山头洞子里找到一部收发报机。” 毛泽东 《团结起来,划清敌我界线》:“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
(3).方言。冬天培植花草、蔬菜等的暖房。如:花儿洞子;洞子货。
《漢語大詞典》:洞屋
古代一种攻城器具。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周 师攻 楚州 ,守将 张彦卿 、 郑昭业 城守甚坚,攻四十日不可破。 世宗 亲督兵以洞屋穴城而焚之,城坏。”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 淮南 兵围 苏州 ,推洞屋攻城。” 胡三省 注:“洞屋,以木撑柱为之,冒以牛皮,其状如洞。”
分類:攻城器具
《國語辭典》:手炉(手爐)  拼音:shǒu lú
中置火炭,可藏于袖中取暖的小炉。
《漢語大詞典》:寒卉
冬天生长的草。文选·左思〈蜀都赋〉:“百药灌丛,寒卉冬馥。” 张铣 注:“寒卉,冬生草也。”
《漢語大詞典》:连冬(連冬)
整个冬天。南史·陈显达传:“ 显达 在 江州 遇疾,不疗之而差,意甚不悦。是时连冬大雪,梟首 朱雀 而雪不集,诸子皆伏诛。” 唐 张籍 《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诗:“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分類:冬天
《國語辭典》:冬储(冬儲)  拼音:dōng chú
在冬天储存食物,以备来年需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一月》:「仲冬以盐藏蘘荷以备冬储,又以防蛊。」宋。苏辙〈腊雪次迟韵〉:「冬储久未办,佳雪为人留。」
《國語辭典》:暖帽  拼音:nuǎn mào
1.可保暖的帽子。唐。白居易 即事重题诗:「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三国演义》第三七回:「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著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
2.清代冠服。有夏冠、冬冠之分,夏冠于秋分后至翌年季春时戴用,称为「暖帽」。见《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二八。礼部。冠服。冠服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