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纯粹主义(纯粹主义)  拼音:chún cuì zhǔ yì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于法国的革新绘画运动。追求造形的纯粹化,基本上以几何学的半抽象形式组织与表现,对其后的美术运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国语辞典》:隆美尔(隆美尔)  拼音:lóng měi ěr
Rommel,Erwin
人名。(西元1891~1944)德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率兵出征多次,曾指挥德国的非洲兵团远征北非,因智勇双全,骁勇善战,被称为「非洲之狐」。西元一九四四年因涉及行刺希特勒案件,被逼服毒身亡。
《国语辞典》:西柏林  拼音:xī bó lín
West Berlin
城市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柏林市分四区,分别由美、苏、英、法四联盟国管理。西柏林即美、英、法三国管辖区总称。面积约四百八十一平方公里。西元一九九○年十月与东柏林合并,人口约二百二十三万人。
《国语辞典》:魏德迈(魏德迈)  拼音:wèi dé mài
人名。(西元1896~198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继史迪威之后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驻华美军司令,回美改任军区司令,一九四七年曾奉命来华视察。
《国语辞典》:三巨头(三巨头)  拼音:sān jù tóu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元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中的三位主导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理蒙梭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国语辞典》:史迪威  拼音:shǐ dí wēi
Joseph W. Stilwell
人名。(西元1884~194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驻华美军总司令,后改任美国第十军军长。
《国语辞典》:购物中心(购物中心)  拼音:gòu wù zhōng xīn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北美郊区的商业设施形式,一般均座落于郊区公路便利之处。居民以小汽车为购物的主要交通工具。
2.泛指货物集中的销售地点。
《漢語大詞典》: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6年10月通过新宪法后成立。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9月通过新宪法,第四共和国被第五共和国取代。
《漢語大詞典》: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16年,德军进攻法国东北部的最大要塞凡尔登,想从中央一举突破法军防线,法军顽强防守,粉碎了德军的计划。此役双方损失约一百万人。从此,“凡尔登”成为坚固堡垒的代名词。
《國語辭典》:凡尔赛和约(凡爾賽和約)  拼音:fán ěr sài hé yuē
第一次大战后,协约国与德国间在巴黎凡尔赛宫所缔结的和平条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德国疆土割让、殖民地主权、战后赔偿、军备限制等。
《國語辭典》:吉普女郎  拼音:jí pǔ nǚ láng
谑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军吉普车上陪乘的女子。
《國語辭典》:国际联盟(國際聯盟)  拼音:guó jì lián méng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总统威尔逊等倡议,于西元一九二○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目的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持世界和平。一九四六年该组织解散,由联合国承继其任务。简称为「国联」。
《国语辞典》: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  拼音:bù jié méng yùn dòng
冷战时期成立的松散国际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埃及、南斯拉夫等新兴国家领袖提出不结盟主义,对外采行中立主义,拒绝加入西方集团与共产集团,其目的是为增加第三世界与西方、共产两集团抗衡的力量,于西元一九六一年九月召开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虽已失去原有目标,但仍持续运作;西元二○一二年时举行第十六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时,有一百二十国代表团参与。
《漢語大詞典》:参战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宣战。段祺瑞于12月就任参战督办,同日本订立参战借款,由日本提供军火和教官,编练参战军。大战结束后改为边防军。1920年被直系军阀改编。
《漢語大詞典》:参战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夺取德国在华权益,嗾使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参加对德战争。段企图借参战向日本借款购械,扩充皖系实力,遭到总统黎元洪等反对。1917年4月,段指使组成“督军团”、“公民团”,胁迫黎元洪及国会通过参战案,引起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8月段拥立冯国璋为大总统,自任国务总理,对德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