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孤岛(孤島)  拼音:gū dǎo
独立的小岛。常用以比喻孤立的地区。如:「在共党统治时期的东德境内,西柏林犹如一座孤岛。」《清史稿。卷二八四。林亮列传》:「将吏以孤岛难守,佥议撤归厦门,各遣家属登舟。」
《漢語大詞典》: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
《国语辞典》:越战(越战)  拼音:yuè zhàn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会趁日本投降的机会,趁机建立政权。但是另一方面,原殖民国法国为重新统治越南,于西元一九四六年起和越共爆发战争。在法国战败的情况下,一九五四年法、越签订停战协定,在日内瓦会议决定沿北纬十七度划越南为南、北两部,北越由共产党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简称北越)统治;南越则于一九五五年由吴廷琰成立越南共和国(简称南越)。分治的局面并不稳定,北越不断派遣军事人员南下进行煽动与武装颠覆。一九六○年南越共产势力组成「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整合南方各种反抗力量,从事游击战。美国为防止共产主义散播,持续扩大军事介入,高峰时期有超过五十万美军在越南作战,虽损失惨重却始终无法得胜,国内反战情绪因而高涨。一九七三年各方在巴黎签署停战协约,美军从南越撤出,由南越军队承担作战任务。一九七五年四月三十日,南越政府投降,南、北越复归统一。
《國語辭典》:盟国(盟國)  拼音:méng guó
互结为同盟条约的国家。《大宋宣和遗事。利集》:「朔方之兵,遂致轻举,败我盟国,失我邻好。」也称为「盟邦」。
《国语辞典》:四强(四强)  拼音:sì qiáng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公认的中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四大强国。
《國語辭典》:同盟国(同盟國)  拼音:tóng méng guó
1.缔结同盟条约或参加某一同盟条约的国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奥、义三国同盟,称为「同盟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中,联合对抗德、日、义三轴心国的国家,包括中、美、英、法、苏等国。
《國語辭典》:轴心(軸心)  拼音:zhóu xīn
轮子中心的轴,可带动轮子旋转。后亦用于比喻组织中最重要的部分。如:「轴心成员」。
《國語辭典》:轮轴(輪軸)  拼音:lún zhóu
1.转动轮之轴。
2.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省力机械。由轴与固定在其上的轮所组成。在轮的边缘施力使其转动,轴也随之转动。由于轮子的半径大于轴的半径,转动轮子的力量可以在轴上产生更大的扭力,藉以捲缩轴上的绳索而升高重物,省力的倍数和轮与轴的半径比成正比。上升的高度则相对减少。辘轳、绞盘都是轮轴类机械。
《國語辭典》:盟军(盟軍)  拼音:méng jūn
缔结同盟国家的联合军队。如:「盟军决定从西海岸登陆以袭击敌军。」
《國語辭典》:联合国(聯合國)  拼音:lián hé guó
第二次大战后,由中、美、英、苏等国于西元一九四五年所发起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宗旨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缩称为「联国」。
《漢語大詞典》:三八线(三八綫)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 朝鲜 国土上北纬38°线作为 苏 美 两国对 日 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 日本 投降后就成为 南朝鲜 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的临时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毛泽东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是有很重要意义的。第一,和 朝鲜 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
(2).指一般分界线。 胡廷楣 《小小戏台》:“记得我们班上有个淘气的男生,分男女生,分得最厉害了。除了桌上天天要划三八线之外,出去春游什么的从来不和女生拉手。”
《漢語大詞典》:轴心国家(軸心國家)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结成侵略同盟的 德 、 意 、 日 三国。 茅盾 《雨天杂写之一》:“我不知轴心国家及受其奴役的 欧洲 各国的报纸上,是否也刊出了这一段新闻。”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几乎每天都要解放几座城市。其时法西斯轴心国家已经战败投降。”
《漢語大詞典》:一声不吭
长篇小说。德国伯尔作于1953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苦难的鲍格纳,战后在电话局里任小职员。他收入微薄,一家人挤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夫妻俩只能在周末去廉价的小旅馆相会。妻子一声不吭地忍受着生活的艰难。
《国语辞典》:反轴心国(反轴心国)  拼音:fǎn zhóu xīn gu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英、美、苏及其同盟诸国,以对抗轴心国而称。
《国语辞典》:卡港会议(卡港会议)  拼音:kǎ gǎng huì yì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邱吉尔于西元一九四三年一月在北非的港市卡萨布兰加举行会议,议定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
《国语辞典》:史迪威事件  拼音:shǐ dí wēi shì jiàn
民国三十一年(西元194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推荐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来华后,以美军代表自居,并受亲共顾问的影响,批评国民政府,干涉中国内政,使中美关系陷入低潮。民国三十三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将他调回,改派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继任。史称「史迪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