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口齿(口齒)  拼音:kǒu chǐ
1.口和齿。《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臣谨依仪氏羁,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鬐,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
2.歌唱、说话、读书时的咬字发音。如:「口齿不清」。《红楼梦》第五四回:「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
3.言语、谈吐。指说话的本领。如:「口齿伶俐」。《红楼梦》第六八回:「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
4.牲口的年龄。
《国语辞典》:口齿伶俐(口齿伶俐)  拼音:kǒu chǐ líng lì
比喻说话流畅,能言善道。《红楼梦》第一九回:「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
《国语辞典》:口齿便给(口齿便给)  拼音:kǒu chǐ pián jǐ
形容伶牙俐齿,能言善道。如:「他口齿便给,将一番话说得十分动听。」
分类:能言善道
《國語辭典》:斗口齿(鬥口齒)  拼音:dòu kǒu chǐ
斗嘴以戏言互相挑斗。如:「他夫妻二人虽常斗口齿,但感情仍旧是深厚不变。」
《高级汉语词典》:赌口齿
比口才
《國語辭典》:发脱口齿(發脫口齒)  拼音:fā tuō kǒu chǐ
口齿,指说话的吐字发声。发脱口齿指说唱白时候的发音和吐字。《红楼梦》第五四回:「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
《國語辭典》:咬牙  拼音:yǎo yá
1.形容极为愤怒。《红楼梦》第四八回:「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2.形容忍受极大的痛苦,坚持到底或下定决心。如:「为了让病痊瘉,他咬牙忍痛接受治疗。」「只要你肯咬牙,这事儿没有不成的。」《红楼梦》第五二回:「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若不做,又怕宝玉著急,少不得恨命咬牙挨著。」
3.计较分明、过于精明。如:「他为人向来很咬牙。」《红楼梦》第七四回:「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
4.严格不放松。如:「他要一咬牙,我们可就没法办了。」
5.一种睡眠中牙齿相磨的情形。多为消化不良的病象。《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一个人要吃多了,咬牙、放屁、说梦话,这三桩事可保不齐没有,还带著自己真会连影儿不知道。」
《国语辞典》:嘴儿(嘴儿)  拼音:zuǐ ér
1.口齿、口才。如:「嘴儿甜甘」。
2.器物尖形突出的部分。如:「茶壶嘴儿」、「烟袋嘴儿」。
《漢語大詞典》:十三科
(1). 宋 元 明 时中医分科。 宋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风、眼、疮肿兼折疡、产、口齿兼咽喉、针兼灸、金镞兼书禁十三科; 元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杂医、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十三科; 明 代则分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十三科。参阅元史·选举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医科明史·职官志三
(2). 元 明 时画有十三科,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画家十三科
(3). 元 明 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綾锦绢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札,一、染製上件颜色,一、餬料麦麪,一、餬药矾蜡,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轴头,一、餬刷,一、铰练,一、絛,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闕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
《漢語大詞典》:慧齿(慧齒)
机灵的口齿。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蔡文姬 灵之慧齿,辱跡穹庐。”
分類:机灵口齿
《漢語大詞典》:吃悸
因惶恐而口齿不清。 唐 司空图 《上谯公书》:“而小子虽吃悸,不能面发,愿激扬於片时耳。”
《漢語大詞典》:扎口辣舌
形容说话口齿不清。 康濯 《东方红》第八章:“ 王三海 却显得好不惊疑急促,他赤白着个脸,像给火燎水烫似地嘴里一劲儿嗤嗤哟哟,跟着还拍了拍社长的肩头,扎口辣舌地嘟囔了半天。”
《国语辞典》:嘴头子(嘴头子)  拼音:zuǐ tóu zi
伶俐的口齿。《醒世恒言。卷三○。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那张嘴头子,又巧于应变,赛过刀一般快。」《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但只是嘴头子诌得来,会说会笑,朋友家喜欢他有趣,顽耍去处,少他不得。」
分类:伶俐口齿
《漢語大詞典》:老酱棚(老醬棚)
“老相公”的谐音。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老酱棚,呼唤俺两人,有何説话?”按,此以“酱棚”谐“相公”,乃故作口齿不清以为诨。参阅 王季思 《玉轮轩曲论》附录《元曲中谐音双关语》
《漢語大詞典》:金口玉牙
喻口齿尊贵,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欧阳山 《高干大》第一章:“那里东西比什么地方都贵,又是‘金口玉牙’,没个少的,也没个欠的。”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一章:“有一回,一个 西杨村 人,提一包棉花路过咱村。 振山 说:能有十二斤。我心里思量:不信你长个金口玉牙!我故意从屋里取来秤一称。好!十二斤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