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气象(氣象)
(1).气候;天象。后多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刮风、闪电、打雷、下雪等等。 宋 苏轼 《与章子厚书》:“ 黄州 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 清 刘大櫆 《漱润楼记》:“风雨云烟,晨夕之气象万变。”
(2).指能预示吉凶的云气变化。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居旬日, 梁 军逼我营。会望气者言:‘西南黑气如鬭鸡之状,当有战阵。’ 存审 曰:‘我方欲决战,而形於气象,得非天赞歟!’”
(3).景色,景象。 唐 阎宽 《晓入宜都渚》诗:“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 韩平原 作 南园 於 吴山 之上,其中有所谓村庄者,竹篱茅舍,宛然田家气象。” 清 侯方域 《记倪云林〈十万图记〉》:“盖 云林 画多得之气象萧疎,烟林清旷。” 陈毅 《平山呈朱德同志》诗:“ 滹沱河 畔与君晤,指点江山气象殊。”
(4).指迹象。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在 儋耳 ,谓子 过 曰:‘吾尝告汝,我决不为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州气象。’”《前汉书平话》卷下:“众官领旨赴宴,坐定了。 陈平 见是伏兵气象,曰:‘这事大变也。’”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农业经过旱灾也有复生气象,真有些神妙。”
(5).气度,气局。新唐书·王丘传:“﹝ 王丘 ﹞气象清古,行脩絜,於词赋尤高。” 宋 龚昱 乐庵语录卷五:“如 舜 孳孳为善,想其气象必是箇温良恭顺底人。”《三国演义》第八二回:“ 权 曰:‘此计最善。但卿此去,休失了 东吴 气象。’”
(6).指事物的情状和态势。 唐 鲍溶 《古鉴》诗:“古鑑含灵气象和,蛟龙盘鼻护金波。”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石犀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
(7).气概,气派。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恨不的莽拳头打挫牙关,八面威气象全无,十石力身躯软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 侣笙 出落得精神焕发……眉宇间还带几分威严气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没有高山不显平地……( 闯王 )才是打江山的气象。”
(8).指诗文字画的气韵和风格。 唐 韩愈 《荐士》诗:“ 建安 能者七,卓犖变风操,逶迤抵 晋 宋 ,气象日凋耗。” 宋 秦观 《史籀李斯》:“今 汉 碑在者皆隶字,而 程邈 此帖乃是小楷,观其气象,岂敢遂信以为 秦 人书?”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劝仕》:“这诗颇有臺阁气象,不似山野人之作。”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公传》:“间作指头小画,楮墨瓏玲,气象飞动,人多寳而藏之。”
《漢語大詞典》:屏风(屏風)
(1).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太宗 令 虞监 写《烈女传》以装屏风,未及求本,乃暗书之,一字无失。” 清 李渔 《玉搔头·抗节》:“只好算个画里鸳鸯,便做他屏风上的侍妾。” 茅盾 《手的故事》:“ 陆紫翁 和 周老九 挑中了右面那架屏风背后的好地方,悄悄说着话。”
(2).即荇菜。又名凫葵,茎呈紫色。《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王逸 注:“屏风,水葵也。” 洪兴祖 补注引《本草》:“鳧葵,即莕菜,生水中,俗名水葵。”
(3).中草药防风的别名。
《漢語大詞典》:苍凉(蒼涼)
亦作“ 苍凉 ”。
(1).寒凉。 唐 刘禹锡 《伤我马词》:“寒櫪骚骚兮,瘁毛苍凉。” 宋 苏轼 《浴日亭》诗:“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明 王廷相 慎言·乾运:“日出而苍凉,夜阴之积未遽消,光不甚於旁达也。”
(2).苍茫凄凉。 唐 皎然 《集汤评事衡湖上望微雨》诗:“苍凉远景中,雨色缘山有。” 明 刘基 《感怀》诗:“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
(3).凄惨。 宋 叶适 《祭黄观复文》:“既歷三纪,苍凉成翁;百闻满臆,千虑填胸。” 清 顾炎武 《酬归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诗:“苍凉悲一别,廓落想孤栖。” 巴金 《〈神·鬼·人〉·鬼》:“忽然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人唱起了谣曲,苍凉的声音在静夜里听来就像是鬼哭一般。”
(4).形容诗文、字画苍老朴素。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其年 好为惊艳絶丽之文,予嗜苍凉古质之作,两人性不相易,然至相契。”《花城》1981年第5期:“但他自己却认为,中年以后,自己的字愈趋苍凉遒劲。”
《漢語大詞典》:遗墨(遺墨)
指死者留下来的亲笔书札、文稿、字画等。 宋 苏舜钦 《哭曼卿》诗:“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金 元好问 《换得云台帖喜而赋诗》:“今日 云台 见遗墨,黄金牢锁玉麒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 虎邱 塔下画兰石碣衔壁间,高三尺余,阔不及尺,花叶纷披,摹镌工妙,为 明 季 潞王 遗墨。”
《漢語大詞典》:中堂
(1).正中的厅堂。仪礼·聘礼:“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 郑玄 注:“中堂,南北之中也。”古今小说·张舜美中宵得丽女:“庵主出迎,拉至中堂供茶。” 冰心 《往事》二:“今夜没有电光,中堂燃着两支蜡烛。”
(2).指厅堂之中。文选·张衡〈西京赋〉:“促中堂之陿坐,羽觴行而无筭。” 薛综 注:“中堂,中央也。”
(3).正室。旧唐书·马璘传:“ 璘 之第,经始中堂,费钱二十万贯,他室降等无几。”
(4).庭院。 三国 魏 曹丕 《感物赋》:“掘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 明 何景明 《寄孙世其》诗:“繫马中堂树,听鶯上苑花。”
(5).犹明堂。晋书·礼志上:“ 穆帝 、 孝武 并权以 中堂 为太学。”宋书·文帝纪:“丁酉,謁 初寧陵 还於 中堂 即皇帝位。”
(6).指母亲。 唐 李贺 《题归梦》诗:“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涧菉。” 叶葱奇 注:“‘中堂笑’指在母前欢笑。”
(7). 唐 于中书省设政事堂,以宰相领其事,后因称宰相为中堂。 明 、 清 大学士亦沿用此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中堂:“ 明 洪武 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儒林外史第八回:“中堂在朝二十餘年,薨逝之后,赐了祭葬,諡为 文恪 。”《官场现形记》第三七回:“不过看 徐中堂 面上,所以才委他这个差使。”
(8).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老残游记》第三回:“只有中间挂着一幅中堂,只画了一个人。” 张天翼 《清明时节》:“ 易良发 忍不住要笑,就假装着咳嗽,转过面去看挂在上面的中堂--三星图。”
《漢語大詞典》:青箱
(1).收藏书籍字画的箱笼。宋书·王准之传:“曾祖 彪之 ……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諳 江 左旧事,缄之青箱。” 唐 贾耽 《赋虞书歌》:“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寳。” 清 方文 《润州早发》诗:“白露水千里,青箱书一函。”
(2).指青箱学。 唐 陆龟蒙 《药名离合夏日即事》诗之三:“青箱有意终须续,断简遗编一半通。”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扫茔遘侠》:“髫年英俊,失恃煢煢甚,继箕裘青箱自幸。”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青箱谁寄,遗书何託;宗祀将斩,祠墓无依。”
(3).指古代行藉田礼时装种子的箱子。隋书·礼仪志二:“ 北齐 藉於帝城东南千亩内……以青箱奉穜稑种,跪呈司农,诣耕所洒之。”宋史·礼志五:“ 隋 以青箱奉穜稑, 唐 废其礼。青箱旧无其制,请用竹木为之而无盖,两端设襻,饰以青。” 宋 李长民 《广汴都赋》:“遂播青箱之嘉种,以成高廪之丰年。”
(4).指古代行册封礼时装封土的箱匣。隋书·礼仪志四:“诸王、五等开国及乡男恭拜,以其封国所在方,取社坛方面土,包以白茅,内青箱中。函方五寸,以青涂饰,封授之,以为社。”
(5).见“ 青葙 ”。
《漢語大詞典》:青葙
亦作“ 青箱 ”。 一名野鸡冠。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之间开花,花色淡红,可供观赏。种子叫青葙子,可入药,有袪风热,清肝火,明目等作用。《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青牛先生 ﹞常食青葙芫华。年似如五六十者,人或亲识之,谓其已有百餘岁矣。” 唐 皮日休 张贲 等《药名联句》:“白芷寒犹采,青箱醉尚开。”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青葙﹝集解﹞引《别录》:“青葙生田野间,嫩苗似莧可食,长则高三四尺。”
《漢語大詞典》:中条(中條)
(1).谓排列次序居中的一项。礼记·王制“凡执技,论力” 唐 孔颖达 疏:“执技之事凡有三条……中条论执技之人,并射御之外祝史医卜之等。”
(2).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尺寸较大的字画。也叫“中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屏轴》:“十年之前,凡作围屏及书画卷轴者,止有中条、斗方及横批三式。”
《漢語大詞典》:玉轴(玉軸)
(1).指车。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碑》:“非因鷁首,詎假龙桥,岂藉银连,寧须玉轴。”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铁骑成羣,玉轴相接。”
(2).指船。 北周 庾信 《和灵法师游昆明池》之一:“平湖泛玉轴,高堰歇金鞍。” 唐 虞世南 《奉和幸江都应诏》:“安流进玉轴,戒道翼金吾。”
(3).卷轴的美称。借指珍美的图书字画。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乃使玉轴扬灰,龙文折柱。” 唐 李商隐 《骄儿》诗:“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清 余怀 板桥杂记·纪丽品:“﹝ 顾媚 ﹞家有眉楼,綺窗绣帘,牙籤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 蒯文伟 《开鉴草堂消夏》诗:“牙籤玉轴纵横处,宝鸭时焚一缕香。”
《漢語大詞典》:石刻
(1).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亦指上面所刻字画的拓本。史记·秦始皇本纪:“作 琅邪臺 ,立石刻,颂 秦 德,明得意。”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丝。” 金 元好问 《济南杂诗》之五:“石刻烧残讌集辞,雄楼杰观想当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读书台:“ 济南 近有人耕田间,掘得‘读书臺’三字石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 宋 人的《唐风图》《耕织图》,现在还可找到印本和石刻。”
(2).镌雕石制品。《人民日报》1959.9.19:“有些技艺精湛的石刻艺人,只能背上几块石头,天涯海角到处流浪。”
《漢語大詞典》:刺绣(刺繡,刺綉)
以针穿引彩线,在织物上刺出字画的美术工艺。 汉 王充 论衡·程材:“ 齐 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唐 元稹 《春六十韵》:“挑鬟玉釵髻,刺绣寳装拢。”《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不做东君造化,金针刺绣羣芳样。”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瘦马》:“夫见其举止端方,喜而留之,命伴女公子刺绣。”
刺綉:1.一种美术工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巧女之刺綉,虽精妙绚烂,纔可人目,初无补於实用,后世之文似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张慧仙寄外诗记》:“问女年几何,曰:十二岁矣。问近习何事,曰:刺綉耳。”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这里的女孩子,只知低头刺绣,静极的时候,连针穿过布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孙犁 《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她做的刺绣手工和画的桃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刺绣工艺的产品。如苏绣、湘绣等。参见“ 刺绣 ”。
(3).在身体上刺花纹,即文身。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你们课本中有过 海南岛 黎 人的插图吗?他们正是那样,浑身刺绣着花纹。”
《漢語大詞典》:卷轴(卷軸)
指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后世书籍装订成册,乃专指有轴的字画。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陆绥:“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传世盖少,所谓希见卷轴,故为寳也。”南齐书·陆澄传:“僕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令君少便鞅掌王务,虽復一览便諳,然见卷轴未必多僕。” 叶德辉 《书林清话·书之称卷》:“旧唐书·经籍志:‘ 集贤院 御书,经库皆鈿白牙轴,朱带,白牙籤。’盖 隋 唐 间简册已亡,存者止卷轴,故一书又谓之几轴。 韩愈 诗:‘ 鄴侯 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籤,新若手未触。’三万轴即三万卷也。” 徐迟 《真迹》:“他拿出一个绸包回到榻上,把它在小几上打开。里面显出一个卷轴。他的手指把卷轴上的小纸条给我指出,上面写着五个字 苏东坡 真迹。”
《漢語大詞典》:空手
(1).徒手;赤手。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 胥 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 唐 李廓 《猛士行》:“ 幽 并 少年不敢轻,虎狼窟里空手行。”
(2).谓不带礼品;不予馈赠。 五代 齐己 《送欧阳秀才赴举》诗:“莫疑空手去,无援取高科。”朱子语类卷三四:“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脩是至不直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 鲁迅 《呐喊·端午节》:“衙门里既然领不到俸钱,学校里又不发薪水,实在‘爱莫能助’,将他空手送走了。”
(3).谓无师承、无范本或图样而自作字画、刺绣等。与“临摹”相对。如:这是老画家空手画的画;枕套上的花是她空手扎的。
《漢語大詞典》:字画(字畫)
(1).文字的笔画、笔形。 宋 陈恩 书苑菁华卷六:“ 杜 氏之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 宋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自 秦 汉 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张浚书:“ 宋 张魏公 手书謁 范文正公 祠一絶……字画甚拙,诗亦劣。”
(2).即书画。书法和绘画作品的统称。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八:“ 唐 末 五代 ,文章藻丽,字画随之。”《西湖佳话·六桥才迹》:“ 张二 抱扇叩头而出,才走出府门,早有好事的,见是 苏东坡 的字画,都情愿出千钱一柄。”红楼梦第三七回:“索性凑成十二个,就全了;也和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想想这所屋子除了啃我们字画的耗子还有什么?”
《漢語大詞典》:标题(標題)
(1).标识于器物或字画上的题记文字。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其装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 明 袁宏道 《送张西麓之任罗平》诗:“番牒多如篆,蛮歌乍似啼。僻乡名蹟少,慎勿厌标题。”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甚至于淫书都标题着‘警世之书’。”
(2).标明著作及其篇章的题目。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亦有事应可书,宜别标题,而古来作者,曾未觉察。” 明 唐寅 《折桂令》曲:“刚不到数行笺註,几个标题;早不辨了 周 书 汉 史,却倒读了者也乎之。” 巴金 《关于〈父与子〉》:“标题《父与子》就说明小说的内容。”
《漢語大詞典》:横幅
(1).横过来的整幅布帛。晋书·四夷传·倭人:“其男子衣以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缀。”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
(2).横的字画、标语等。 宋 陆游 《夜饮即事》诗:“更作茶甌清絶梦,小窗横幅画 江 南。” 清 曹寅 《朱园看梅忆子猷》诗:“我行 石城 东,每拟写横幅。” 曹禺 《日出》第三幕:“中门框总是‘情郎艳乡’或‘桃源佳境’的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