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春温
(1).春天的温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 宋 苏轼 《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诗:“时於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清 孙枝蔚 《薤露行》:“春温变秋肃,朝阳成夕曛。” 鲁迅 《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2).指春暖之时。宋史·李若谷传:“卒挽舟过境,寒瘠甚者,留养视之,须春温遣去。”
(3).中医病名。伏气温病的一种。指冬受寒邪,伏而至春季所发的急性热病。
(4).中医病名。新感温病的一种。指春季感受风热而发的急性热病。
《國語辭典》:风邪(風邪)  拼音:fēng xié
风寒侵入人身,使人患病。《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帝尝幸苑囿离宫,后辄以风邪露雾为戒,辞意款备,多见详择。」《红楼梦》第八三回:「不过说饮食不调,著了点儿风邪,没大要紧。」
《国语辞典》:风火眼痛(风火眼痛)  拼音:fēng huǒ yǎn tòng
中医上指急性结膜炎,系受风热所致。其症状为两眼刺痛、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等。也称为「风热眼」、「火眼」。
《国语辞典》:风热感冒(风热感冒)  拼音:fēng rè gǎn mào
因受到风热邪气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黄、口渴、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都称为「风热感冒」。
《漢語大詞典》:疝瘕
病名。或因风热与湿相结而致小腹热痛,溺窍流白色黏液;或因风寒气结,腹皮隆起,腹痛牵引腰背。《素问·玉机真藏论》:“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寃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水气病:“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镜花缘第六一回:“即使真茶,若贪饮无度,早晚不离,到了后来,未有不元气暗损,精血渐消,或成痰饮,或成痞胀,或成痿痺,或成疝瘕。”
《漢語大詞典》:椒疮(椒瘡)
中医眼病名。即沙眼。多因眼部受风热毒邪侵染,加之脾胃素有积热,致眼睑脉胳壅滞,气血失和而发。症见眼睑内面发生红色细小颗粒,状如花椒,故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椒疮粟疮》:“椒疮粟疮生胞里,脾胃血热是根苗。粟疮黄软湿易散,椒疮赤硬热难消。”
《國語辭典》:面疱(面皰)  拼音:miàn pào
一种青春期男女易患的皮肤病,常在皮肤上发生小痘或黑头。本病因皮脂腺过度分泌、毛囊角质异化、细菌增生所致起的毛囊发炎现象。也称为「痤疮」、「青春痘」。